“临师”大礼堂琐忆

2018-10-31 17:34: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大学——临汾师专,与临汾师范学校是同一校址,并且两校先前还是一个系统管理的,后来才分属办公,所以这块热土就是我的母校所在地。毕业后我又以教师的身份进入临汾师范学校,再到改制后的临汾学院,一直在这块热土上挥洒青春,耕耘教坛,谱写人生乐章。37年云和月,我在这里绘出的是自己生命光鲜的色彩。回头所望,正应验了诗人艾青那句名诗——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在我脑际留有深刻印记的元素不少,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这所临汾著名的师范学苑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整个建筑中最有特色、最有分量、最典雅古朴、最秀气挺拔且最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那座大礼堂。

  据年长者讲,大礼堂的建筑可能始于解放初期的新中国。从当时的大门(东门)进来,沿笔直的马路大概走500米,迎面就是这座坐西朝东的大礼堂了。大礼堂可谓大,远观近似于人民大会堂之外形,近观则给人一种肃穆威严之感。其正面(东面)为八根粗大挺拔且表面雕有“金花”的庄雅滑溜的水泥立柱,正门两侧各立四根,像挺立站岗的卫兵一样,昂首欢迎着进礼堂的客人们。说其粗大,我们曾试过,需要两个半人合抱才可。大礼堂的正门改变了原设计之貌,从我入学之时看到的便是正门的外厅被改成专设的音乐教室,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课即在此,六七十架钢琴,每天都能从这里飞出悦耳动听的音符。

  南面的两门是直接出入大礼堂内大舞台的,进入后是足有一百多平米布置精巧的大房间,一间为舞台演员的化妆及道具置放间;一间为演出音响、乐器的设置间,从此两间内侧才可通往大舞台。舞台之下,是可容纳两千余人的礼堂大厅。上方的天花板一块一块拼图十分优美,多种古朴典雅的灯具及其四周的吊扇布局精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爽心悦目之感。

  求学和工作中,这座大礼堂让我与她充分结缘,并在此经历了许多激动、自豪和难忘的时光。

  求学之时,大礼堂前小广场首次升国旗,我作为中文系的一名学生代表有幸被选作首个升旗手。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我手拉旗绳,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心中的自豪难以名状,那天晚上写下了“胸中浩气冲,亲手拉旗绳。勤勉立学志,国旗升空中”的日记。

  宽阔的大礼堂里,多次举办师生书画展览及各项文艺活动。曾记得我的书法作品“奋进”,第一次挂上礼堂大墙并获得了优秀奖。也曾记得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我两次走上舞台,郑重接过引以自豪的“三好学生”奖状以及“优秀班集体”奖状。还记得我们班同学集体登台朗诵了郭小川的《祝酒歌》,还演出了自编自排的话剧,赢得了满堂喝彩。一次次活动经历的心花怒放般的喜悦,仿佛可以把大礼堂拥抱。

  我担任两届中师的班主任时,天天与学生们一起在礼堂前侧的小操场做早操,朝气蓬勃,师生共进。曾记有“步履嚓嚓踏落叶,三人列排行成谐。谁能清早醒鱼色,半抹晨曦半扶夜”的心得。还曾亲自导演、指导学生们参加歌咏比赛并荣获年级第一名,那种按捺不住的激动,仿佛可以将大礼堂亲吻。

  后来,大礼堂的北面专门隔开一小部分作为学校延伸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这里又成了我借书和读报的爱所。每当大礼堂没有活动之时,这里静悄悄地坐满了读书的师生。冬日,那大大的火炉就设在阅览室的正中央,旺旺的火苗,让我全身暖洋洋。对喜爱读报读书的我来讲,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大礼堂,也是报告厅。学校请来的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及优秀校友,就在大礼堂开设讲座。记得临师老校友、时任刘村中学校长的方熔(后任临汾市政协副主席、临汾学院副院长)的报告,讲者娓娓道来,诙谐生动;听者人人自带马扎划地而坐,以膝盖为垫执笔记录,秩序井然。讲至酣处,掌声如潮,气氛浓烈。

  大礼堂,还是捐书大厅,记得学校原幼师三班的优秀毕业生、时任山西电视台著名主播的陈旭峰回校捐书,就是在大礼堂举行的。校领导为捐书人戴上了大红花,捐书人则谆谆鼓励学弟学妹勤学奋进。现场,鼓号齐鸣,一片欢腾。

  大礼堂,也是暑期大教室。记得我曾站在舞台布置的讲台上,讲授《语文教学法》中的作文教学法。台下整齐地码放着多张书桌,天花板上的多个大吊扇欢快地转着。被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们轻松地听讲,台上台下不时互动,效果极佳。

  大礼堂,也是追悼大厅。因车祸去世的国家一级体操裁判、名望极高的体育教师侯荫棣,因病早逝的青年化学才俊郑怀兴,他们的追悼会都是在礼堂举行的。哀乐低奏,师生垂泪,大礼堂也沉浸在极度悲痛中,仿佛为失去两位优秀的教师悲伤不已。

  大礼堂,也成了临师附小“六一”演出大厅。每年的儿童节,孩子们列队入场,朗诵、歌咏比赛、荣誉颁奖,礼堂里充盈着一浪高过一浪稚嫩的歌声、小号声和笑声。大礼堂里沸腾着,仿佛也和孩子们一样溢满纯真的欢乐。

  我曾遇见一位古稀之年的老校友,回校后手抚礼堂大立柱,向我侃侃而述:当年离校时,这座大礼堂是临汾最好的,同学一行人就是在这里留影后出征的。一晃49年,故地重回,万千慷慨啊!老先生特意带上花镜,仔仔细细地搜寻着当年在大礼堂学习和生活的蛛丝马迹。我赶紧拿起照相机给老先生留下了大礼堂前的难舍镜头,为他留下了早年启始之地及功业收获之地的人生参照。

  大礼堂啊大礼堂,在历史长河中,您以母亲的胸怀接纳各方学子,以特有的情愫奉献了自己的价值。您虽然在完成光荣使命之后悄然退出,但“临师”这所临汾乃至山西早期的培养教师的“摇篮”早已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中!(张纬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