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礼堂春秋

2017-08-12 09:25: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礼堂春秋

郭涧笙

  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应该就是当地比较突出的建筑物,或者是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场所。我固执地认为,大礼堂,就是汾西县一个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从凤凰广场南端向那个熟悉的方位眺望,一座漂亮的建筑,犹如一个银盔银甲的武士,屹立在广场北侧的高台上。礼堂的外面被造型别致、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铝塑板材料装饰,与四根大理石圆柱浑然一体,犹如一座铁打的金刚。阳光东照,“文化中心”四个铜字熠熠放光……

  记忆中的礼堂,当算60年代最豪华的建筑了。很小很小的时候,爬上礼堂的二楼楼顶,鸟瞰全城,给儿时的我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心旷神怡。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记起夏日的晚上,高音喇叭的乐曲声、招徕电影观众的广播声从这里传出。在那个电视还不太普及的年代,这里是县城群众看电影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唯一场所。《少林寺》《小花》《甜蜜的事业》《神秘的大佛》等代表那个时代的电影,几乎都是在这里看的,青春血液的沸腾,在记忆的长河中,永远和礼堂是连在一起的。当然也还有礼堂门口检票时的拥挤、礼堂内的呼哨和年轻人的争吵。礼堂院子里,摆满各种的零食摊,说是零食,其实就是卖瓜子或者花生,或者汽水,瓜子花生都是自家种的大锅炒的,瓜子两毛一茶碗,花生是用杆秤称,汽水是用糖精颜料兑的,这样的零食吃起来充满着幸福。

  当时小孩子看电影,有自己的主张,有时可能贴着大人的屁股,混进影院,较好的方式也尝试过,就是做假票。那时的写字本很薄,一般是黄色的,和票的纸几乎一样。小学生们一般都用碳素笔模仿楷体字,照着原票画样,起初总能够蒙混过去,后来不行了,影院发现后,一天一个颜色的票样,跟不上节奏了。再后来,电影几乎淡出人们的生活,礼堂也日渐陈旧,四面透风,这里一度时期冷清了许多。礼堂的管理者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思维创新,在这里搞过几次商品展销,维持着礼堂的生存,也算是时代赋予礼堂功能的一项新的内涵!

  2002年,随着城镇扩张战略的实施,礼堂被列入全县的重点工程,曾经进行过一次装饰加固改造,不仅增加了她的雍容华贵,而且集会议、电影、演出、舞会、小型体育比赛于一体,增加了她的服务功能。有了她新的名称:汾西县文化中心。

  改造后的礼堂,由巨大的玻璃门进入礼堂的前厅,乳白色的大理石地面,洁白的吊顶,使得前厅宽敞明亮、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正面是一幅象征古尧文化的浮雕,尧、舜头像和古代民间捕射、躬耕造型,给礼堂这一政治文化场所,以一种沉积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再由侧门进入,就进入观众大厅了。天花板和四周墙面全部装饰一新,采用现代防火材料,造型错落别致,既美观,又具有吸音和反音的科学功能。地面分别用大理石和花岗石铺设,坡度合理。正面的舞台向前延伸2.5米,高度由原来9米加高到13米,实现了幕布的垂直升降,整个舞台显得宏伟,美观,大方。

  礼堂,伴随着汾西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我们在这里演过节目庆祝六一,看过电影看过蒲剧;礼堂,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经历,在这里留下欢歌笑语难以泯灭的记忆。

  我感慨礼堂的变化,我更感慨的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如今,礼堂已不能肩负汾西标志建筑这一称号,但她仍静静矗立在那里,一点也不出奇。然而正是这么一处建筑,印记着那个历史中的老汾西。也许他曾经的繁闹和功用大家已经忘记,也许那个高大明亮的感觉也已沉在心底,也许一场场的电影、一次次的六一、一幕幕的影剧随风飘去,也许热闹的喧嚣已挂上蛛网……这个旧日的建筑,的确留下了记忆,在父辈的脑里,在同龄人的诗里,在闲聊的话语里。那个全县城最拥堵的地方,曾经鼓动着苏醒的心灵,渴望着文化的浇灌,追求着新事物,猎奇着世界的变化。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