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回眸2018年,我市教育界传来两个利好的消息:一是全市17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国家教育部基本均衡县验收工作;二是全市高考成绩实现了达线(二本B类以上)总人数18029人、达线率50.87%及清华、北大录取人数首次达到11人的突破。两个消息事关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那么,在推进公平和质量的道路上,我市做了哪些工作呢?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晋平。
记 者:李局长,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为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想了解一下,我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时间表和路线图是怎样设计的?
李晋平:2017年11月,市政府出台了《临汾市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到2018年,全市整体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乡村完全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记 者:2018年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市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晋平: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此,我们放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在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完成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和教育部“基本均衡县”验收、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城镇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学校布局优化几方面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我市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明确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定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标准。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规定,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对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共发放2999.155万元,资助学生30448人。
圆满完成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和教育部“基本均衡县”验收工作。截至2018年,我市17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国家教育部基本均衡县验收工作。2012年至2018年全市新建学校18所,改扩建学校1218所,新增校舍面积951979平方米,新增实验室和功能室2870间,新增图书1.32亿册,新增计算机68836台,新增学位27885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县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投入资金46900.0721万用于信息化建设。目前,市直学校“三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程建设已经完成,临汾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17个县(市、区)与市教育局中心机房实现互联,各地已建立教育资源库,将实现100%教师和90%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各中小学校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等方面初步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别。
加快城镇学校建设步伐。为加快市区学校建设,补充城区学位缺口,市委、市政府2018年出台了《2018-2020年市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市区新建、整合搬迁19所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按时完成后,市区范围内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16740个。2018年,临汾城区共新建8所学校,整合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迁建1所完全中学。现已开工学校5所,整合1所,其余4所学校2019年年初将陆续开工。
推进农村学校布局优化工作。我市对155所学校进行调整,其中撤销42所,校改点58所,合并35所,点改校1所,非寄宿制改寄宿制1所,8所空壳学校规划为公办幼儿园,5所空壳学校转制为公办幼儿园,新建5所小学。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加大投入,所有学校均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记 者:规范学校管理、提升教育质量是人民群众关注的话题,市教育局推出了哪些举措?
李晋平: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规范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涵盖了6大管理职责、22项管理任务和88条具体内容。2018年10月30日,在霍州召开了全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整体提升县域办学水平”现场会。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二是积极探索办学模式改革。2018年,我市积极探索和完善集团化、大学区制、教育联盟等办学管理模式改革。17个县(市、区)成立了16个教育集团,21个教育联盟,29个大学区,达到办学管理模式全覆盖,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课程体系建设,开齐开全国家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要求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不少于2课时。城乡学校全部配足配齐各类功能室和活动室,普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积极开展了“环保知识进校园”“中国根、黄河魂、绿色新临汾”等系列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稳步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截至2018年秋季开学,全市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达到标准班额,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17个县(市、区)全部消除超大班额现象。截至目前,市直、浮山、襄汾共6所学校78个班还存在大班额。2019年,全市学校大班额问题将全部消除。六是实施“阳光招生”。 2018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依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按时入学。在普通高中招生中,11所省级示范高中及临汾二中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分配比例不低于65%,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和贫困地区初中倾斜,最大限度地保障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的资格。
记 者:乡村教育是全市教育的一个短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是关键。你们是如何关爱乡村教师的?
李晋平: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缺口严重、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各县(市、区)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近3年全市共补充教师2707人(特岗教师605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对于乡村教师,我们着力完善教师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保障机制,按照每月300元的标准向全市集中连片的特困县的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按人均100元/月的标准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时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倾斜,向在乡镇学校工作的在编在岗教师按乡镇工作人员标准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对长期扎根贫困县乡镇学校任教,教龄在男满30年,年龄在57周岁以上;女满25年,年龄在52周岁及以上,现仍然在贫困县乡镇教学岗位上从事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合格,在评聘中小学一级教师职务时可不受本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限制。2018年参加职称评定教师为10022人,乡镇教师5656人,受益乡村教师643人。我们在教师培训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做到培训经费上保障,培训人力上保障。
记 者: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新的一年,祝愿教育系统在公平和质量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扎实、更加稳健,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的红利。
记者 郭 璞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