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非遗 在保护传承中焕发生机......

2019-03-27 10:02: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非遗 在保护传承中焕发生机......

——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沉淀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自古至今一脉相承。

  临汾,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最早中国”肇始之地,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市。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代表性传承人1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项、代表性传承人108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0项、代表性传承人341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620项。其中,市级非遗项目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当然,“非遗大市”之誉不仅在于其项目数量之巨,还在于非遗工作的卓有成效。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以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坚持“以保护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名录体系,着力完善传承机制,着力推进产业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申报与扶持并举 让非遗“传下去”

  对于非遗保护工作,我市起步较早。2008年,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是全省较早成立的市级非遗保护机构。2017年10月,《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施行,是我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颁布施行的首批地方性法规,我市也由此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地方性非遗法规的城市。2018年,市文化部门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过去一年,市非遗保护中心以《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为依据,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出了符合我市实际的《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评定办法》和《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顶层设计、规范了工作流程,使代表性项目保护与管理、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非遗保护项目的绩效评估等做到了有章可循。

  传承人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细胞。市非遗保护中心大力做好传承人梯队建设工作,于2018年4月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工作,使我市市级传承人总数突破300人;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了翼城浑身板传承人卢亚苹、永和剪纸传承人刘林翠、西闫民歌传承人张军海等18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候选人;特别是当年5月,翼城花鼓传承人张飞飞、晋南眉户传承人潘国梁等6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更好开展非遗传习工作增添了活力,也为我市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资金问题曾经一度掣肘非遗保护与传承。为此,市非遗保护中心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项目、传承人资金申报,多渠道争取各级资金。2018年,国家级项目曲沃琴书、洪洞道情共申请扶持资金100万元,11位国家级传承人每人申请到补助资金两万元;省级项目侯马皮影戏、平阳古籍装帧技艺、贾氏乌金散制作技艺、霍州莺歌、和川蔺泉酿酒技艺、浮山木偶戏等6个项目共申请扶持资金22.6万元,30名省级传承人每人申请补助资金0.3万元;同时还拿出2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传承人,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市级无传承人补助资金的历史,极大地鼓励了各级传承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抢救与记录并行 让非遗“活下来”

  保护非遗成果,离不开抢救与记录并行。

  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目前,我市已出现一大批70岁以上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市非遗保护中心就此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以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通过传承人口述、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并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整理,逐步建立起传承人专题资源库,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为项目传承与发展留下历史资源。

  据了解,首期开展的“霍州三弦书”“浮山木偶戏”两个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多种形式对传承人及项目内涵进行采录,保留住珍贵的“技艺”和“记忆”,将无形的传统文化进行有形化存储。截至目前,已完成省级非遗项目“霍州三弦书”和 “浮山木偶戏”图文收集整理、口述、实践、教学视频拍摄等工作,其中收集文字、访谈资料达20余万字,抢救性记录工作正在一步步扎实推进。

  非遗工作的核心是保护,最好的保护就是记录。一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以记录工作为抓手,针对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曲艺类项目,以节目创作轨迹为重点,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艺术内涵,目前已完成《蒲州梆子腔》《翼城浑身板》《戏曲绝活展示》等多个节目的录制工作;针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以“图说非遗”的形式记录项目技艺流程,展示传统艺术的特点与魅力,目前已对面塑类省级、市级5个项目开展技艺整理、作品记录工作;针对非遗传承人群体,探索性地开展了口述访谈录制工作,通过对传承者各人经验和群体知识的汇总整理,目的是将口头的、无形的、活态的非遗对象转化成文字化、影像化的宝贵资源,目前已完成对浮山木偶戏传承人吴春安,霍州三弦书传承人朱星宇、曹杏春、李丑蛋、段国平,面塑传承人梁秋叶、张志忠、王文娟、刘七、牛春香、文艳等11人的访谈记录工作。

  与此同时,市非遗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日趋完善,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四级非遗项目名录,完善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专题档案;建设了非遗数据库,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等300个项目的项目简介、历史渊源、项目特征、主要价值、存续状况、传承照片等数字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工作,使临汾非遗迈入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传承与发展并重 让非遗“火起来”

  非遗如何走下去、火起来,传承与发展是其焦点议题。

  市非遗保护中心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支持鼓励设立非遗传习所,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并探索非遗产业化,以此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使之成为我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目前,翼城县已将翼城花鼓与翼城浑身板列入学校日常课程;临汾可幻学校将蒲州梆子列为学生的日常课程;平阳木版年画项目入驻上海长宁小学、晋中晋华中学;隰县面塑走进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开展传习课程;洪洞通背缠拳项目入驻洪洞左木中学、红光学校、霍家庄学校、三交河学校等中小学;曲沃剪纸入驻高显常家小学、里村中学、特教学校……非遗进校园,提升了学子对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传承意识。而非遗进校园后,项目传承人每周至少进行两节传习课程,则真正做到了扎根校园传承非遗。

  当前,文旅融合已成趋势,非遗进景区有效释放了其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如今,大槐树祭祖习俗、金鼓乐、侯马皮影、云丘山婚俗等演绎类项目每天在景区演出,增加了游客的非遗文化体验;太平面塑、太平绣球、泥塑等项目与景区融合,让游客在带走纪念品的同时,加深了“临汾非遗”的印象。据统计,我市40余项非遗项目已融入大槐树、云丘山、临汾博物馆、晋国博物馆等景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21日我市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非遗进景区活动在襄汾县荷花园景区启动。这一活动以政府带动、企业运营的模式进行,以一年时间为基础,将结合荷花园景区的环境、区位优势,通过设立非遗现场体验区、非遗项目展演区、民俗活动演示区、商品展销区、非遗项目宣传区等,集中展示我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在园内开展非遗展演系列活动,真正做到非遗与景区在文旅融合中共同传承发展,并以此作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示范性园区进行打造,推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遗进景区工作,逐步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工作。

  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经营,被视为破解传承与发展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对此,我市部分非遗项目进行了有益探索。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人将版画元素进行创作,制作出了印有版画的文化衫、抱枕、眼罩等;丁村土布传承人用传统粗布制作时尚气息浓郁的手包、钱包、家居鞋、小方布凳;浮山剪纸传承人用同一主题的剪纸作品做装饰,制作了一个系列的女士布包;太平绣球传承人将绣球大小结构进行调整,制作出了首饰、婚庆用品、驱虫产品等。经过文化创意开发,我市许多非遗项目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真正做到了走进大众视野。经过文创开发与互联网传播,我市太平绣球、浮山剪纸、凤头鞋制作技艺等项目目前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互联网销售,使非遗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升值,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采取分项保护措施,对部分濒危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采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真实、完整记录、整理,征集相关资料,保护相关建筑物、场所等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对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的非遗项目,通过培育和开发市场,完善和创新产品或者服务等形式开展了“创新性”保护;对客观续存条件差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收集整理项目有关数据,组织开展调查,收集相关实物资料,建立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档案库,实行了“记录性”保护;对受众广泛、传承基础较好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根据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展示场所,申请保护资助项目开展授徒、传艺、交流和传统节庆表演等活动,实行了“传承性”保护。

  “诗”和“远方”牵手,2019年是文旅融合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继续在“抢救性”“记录性”保护上探索实践,努力走出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非遗保护之路;借助文旅融合发展的大好形势,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非遗产品进市场,让非遗走上舞台、走进商业,努力实现非遗融入生活的“创新性”保护;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传习所建设,开展非遗授徒、传艺、交流、表演等系列活动,让非遗活起来,努力实现“传承性”保护;继续扎扎实实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使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推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