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精益求精”意欲表达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当这四个字被装裱为一幅书法作品挂在临汾市中心医院影像科主任吕晓波的办公室里,这个成语则被赋予更多含义:更精细的图像、更精确的数字、更精准的治疗意见。
吕晓波给影像科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影视圈。这个“影视圈”来头可不小:拥有CT机4台,MR4台,DR及数字胃镜4台,乳腺钼靶2台,大型血管造影机2台,移动DR2台。其中有宝石能谱CT、飞利浦3.0T多源磁共振、GE1.5T静音核磁等设备,在我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这个“影视圈”不拍电影不拍电视剧,它只“拍片子”,用于病变诊断和治疗后的评估。源于临床、创新自己、服务临床,这是这个“影视圈”所坚守的理念;设备规格高、拍摄人员技术高、患者信赖, 这是这个“影视圈”的实力。
设备新 技术高
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高科技含量的先进诊疗设备是基础,它可以提高诊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的确,临汾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就有生动写照。
一台宝石能谱CT,让疾病的诊断从形态学分析发展为功能学成像分析,用客观的数值对疾病进行评价,可以缩短诊断周期,提高诊断率。用文字来表述这台机器的先进之处,或许会让人感觉无关痛痒,但当它真正运用在临床上时,所显现的作用远比文字更打动人。
曾经一位在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贲门癌患者经检查发现胃部及肝部均显示有病灶,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这是一个关乎生命的沉重选择。“这时候需要分析这两个病灶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果两个病灶不同,那就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但如果肝上的病灶是从胃转移过去的,这种情况就应该保守治疗。”吕晓波向记者讲述了这个病例的后续发展,“我们用宝石能谱CT对两个病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肝上的病灶是从胃上面转移过去的,所以就采取了保守治疗。 ”
而无辐射的全身体检解决方案——磁共振类“PET”更是为患者带来了福祉。说起类“PET”扫描技术,吕晓波坦言,“这项技术没有引进之前,患者做磁共振需要先在血管内打放射性药物,对患者有一定的伤害,而且诊断周期长。”当2017年市中心医院引进类“PET”技术后,吕晓波也被它的优点所折服:“随时来随时查、费用低、无辐射。”据吕晓波介绍,类“PET”扫描技术可以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判断癌细胞有无转移、查找原发病灶以及判定放疗化疗后疗效。
去年有一位患者在市中心医院化验后,指标倾向恶性肿瘤,CT检查也倾向恶性肿瘤,但为了更确切的诊断病情,患者又做了磁共振。“类PET检查后的结果符合良性表现,我们怀疑是一种很少见的肺部肿块性炎症。”果然,抗炎治疗3个月后CT复查显示病灶已吸收,进一步证实了类“PET”技术的诊断准确性。
一张张复杂的医学影像报告、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病例,驱使着“影视圈”的一次次进步。“临床上有需要,咱技术却达不到,这就是我们需要加班加点完成的‘课后作业’。”吕晓波告诉记者,近几年心肌病的发病率较高,为了能快速诊断病情,从去年12月开始,影像科医护人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召集青年志愿者开展心脏磁共振新技术研究。“电极片如何放,训练病人何时吸气、呼气,为了熟悉流程,大家反复练习。”检查时间从两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再从一个小时变为如今的半个小时,影像科医护人员为患者做心脏核磁共振的时间一次次缩短,“经过北京阜外医院的专家来指导评估,我们已经达到了这项技术的标准要求。”
搞科研 重人才
服务能力提升高品质
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张床、两张办公桌、三台电脑,吕晓波的办公室显得有些拥挤。一个人办公,为什么要放三台电脑? 吕晓波打开电脑,向记者介绍起来。
“这两台电脑连接医院内网,登录影像科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看到每一位病人在我们科就诊的情况。点击病人的影像图,旁边这台高清电脑上就会显示出来很清晰的成像图。”转过身,吕晓波打开了另一张办公桌上的电脑。“这台连接的外网,可以搜索信息。做工作汇报PPT、写论文、存放文字图像资料都会用这台电脑。”在这台电脑上,记者看到了影像科这些年努力的成果。
2009年至今,影像科共申报了两项省级科研项目、三项市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7年,影像科与肿瘤科合作参编了一本书,名为《肿瘤放射治疗——精确靶区勾画图解》。2018年8月,“影视圈”获得“第四届山西省医院品管圈丽珠杯大赛”三级综合二等奖,同年10月荣获“第六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
这些成就和荣誉是影像科人才培养工作结出的硕果。
为了快速高效地开展工作,影像科的每一位医生都要在放射、核磁、CT三个检查部门轮岗,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同时,每个人又要在各自的主攻领域有更精进专业的研究。
38岁的景斐华现在是影像科的中坚力量,2005年进入中心医院影像科工作,“影像科本就是一个科室,因设备不同分三个组,轮岗机制要求我们医生既是全面人才,也是专业人才,可以让不同组别医生对疾病有更系统地认识,融会贯通才能对病情有更准确的诊断,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
景斐华现在在核磁组,主攻方向是心脏及全身大血管。去年中心医院接收了一位活动后出现无力症状的患者,临床医生怀疑是先天性心脏病,超声检查确诊是复杂先心病,但复杂到何种程度,诊断尚不够精细。为进一步确诊,景斐华给患者做了心脏CT,通过清晰的3D图像及MPR多曲面重建,判断出患者左右心反位、腔静脉异位引流、肺静脉异位、主动脉狭窄,左心室发育不良等多种疾病的总和,确诊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通过与临床医生沟通,景斐华给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人才培养要大胆走出去,也要虚心请进来。“多年来,影像科每年都派医生去国内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去年开始我们的医生都有出国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回来。”吕晓波告诉记者,去年他被派去了新加坡。今年4月,影像科的董欣欣医生被派往英国接受3个月的影像诊断方法学习。
而每年邀请北大三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知名医院影像专家来开讲座、指导工作已成为影像科非常重要的常规学习。
现在,除了日常诊断工作,吕晓波带领他的团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新技术开发和疑难症诊断方面。
每个月都要下到基层医院开展医学影像巡讲;通过远程会诊平台指导县级医院报告诊断,避免患者来回跑;承担全市影像质量管理工作……“影视圈”的事儿真不少。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唯有守着服务患者这颗初心,即使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他们的步伐也会越走越坚定。
记者 李卫红 荀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