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记忆:潜龙碧血化清流

2019-06-05 10:54: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古称平阳。平水出于姑射山麓龙子祠泉。龙子祠当地亦称龙祠。龙祠,匈奴祭天大会之地。地名背后隐含着一段十六国民族融合的大历史。

  公元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建立匈奴汉国,开启十六国序幕,几年间逐渐控制晋南大部地区。为便于开拓,汉国都城从左国城到蒲子,后定平阳,就是现在临汾西南金殿村一带。公元310年刘渊于平阳去世。刘渊的过早去世对匈奴汉国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多有研究者认为金殿村是汉国都城位置,这里的村落间几十年前还有明显的城垣遗迹,村名有花园、城坡、城居、坛地、桑园等, 或与匈奴汉国都城有关。

  ■传奇历史

  刘渊建立都城,对城市建设和规划都应有系统规划和措施,城市水源管理和利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传说刘渊在修建都城时,曾经发生过一件灵异事件:

  刘元海城。晋永嘉之乱元海僣称汉,于此置都,筑平阳城。昼夜兴作,不久则崩,募能城者,赏之。先有韩媪者,于野田见巨卵,傍有婴儿,收养之,字曰撅儿。时已四岁,闻元海筑城不就,乃白媪曰:“我能城之,母其应募。”媪从之。撅儿乃变为蛇,令媪持灰随后,遗志焉,谓媪曰:“凭灰筑城,可立矣。”竟如所言。元海问其故,撅儿遽化为蛇,投入山穴,露尾数寸。使者斩之,仍掘其穴,忽有泉涌出,激溜奔注,与晋水合流,东入于汾。至今近泉出蛇,皆无尾,以为灵异,因立祠焉。(1)

  名叫撅儿的4岁神童,看到刘渊筑城连连失败,百姓受苦,主动申请筑城。刘渊不信,但撅儿果然在飞沙走石的深夜筑城成功,百姓不必再受难。刘渊担心神童日后为乱,派人围剿,神童变为银蛇向石缝钻去。军人砍杀,斩断了蛇尾,鲜血汩汩流出,随后变成了山泉水。

  此故事亦收入清代著名文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编撰的《平阳府志》。

  虽然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但从中可见,刘渊在平阳建都必有一番城市建设规划,而且得到了落实。水是城市的命脉,在筑城的同时,汉国对龙子祠泉水进行了修缮和利用。这一历史事件在正史中没有留下记载,在地方志中却以神话形式曲折地保留下历史的痕迹。这也是文献中关于利用龙子祠泉水的早期记载。

  ■水神护佑

  后人以撅儿为真龙显身,为民送水,当地称蛇为小龙,此泉即是龙子泉,又建造龙子祠。关于泉水,民间还有水母娘娘的故事,类似晋祠难老泉的传说。(2)

  泉水来历在历代故事中被不断神话,南匈奴汉国的历史与神话故事早已合体。

  路边较新建筑群由天龙寺、法显纪念馆、康泽王庙组成。内部通联为一体。路侧一三开间悬山顶山门殿,挂龙子祠匾。门内多通历代重修石碑。现存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增修康泽王庙碑》、元贞二年(1296年)《重修康泽王庙碑》、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普应康泽王庙庑记》等,是历代民众修缮水利的重要历史证据。目前已知最早的修缮文字为已佚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康泽王庙碑记》,记载龙子祠神庙来历颇详尽:

  “泉之旁有旧祠,世祀神龙,为此水养之。耆耋相传,刘元海僭据时,重筑陶唐金城,昼做夜坏,募能成者,先有韩媪,田间见巨卵中有婴儿,收养之。时年数岁,白媪曰:‘我能城,可旗募取。’即化蛇引前,教媪持灰随志于后,从筑而城成,蛇入岩穴不复出。元海之使穷掘其处,有泉涌出,遂资以灌溉。新旧《图经》《寰宇记》并载其事,后因祀之,曰龙子祠。千里之内,遇旱干致祷即应。宋熙宁八年守臣奏请封泽民侯,广额曰‘敏济’。崇宁五年再封‘灵济公’,敕曰:‘凡厥祷祈,应不旋踵’。宣和元年加‘康泽王’。庙有唐天祐二年、宋宝元三年、政和四年感应碑。传祭祀既久,官民崇敬。庙制寝广,嘉木蔽翳,清流白石,为州之胜地。……”(3)

  此碑文所载撅儿事与《太平寰宇记》颇同,且提到了在当地的新旧《图经》和《太平寰宇记》中亦有载。所言老人相传,刘渊所建之城名陶唐金城,可能是匈奴汉国都城的曾用名。《太平寰宇记》记为刘元海城,显非本名。金城之名亦与今金殿暗合。

  碑文又载因祈雨灵验,龙子祠水神尊号于北宋末年为康泽王,并延续到金元时期。从碑文记录前代水神感应碑,可追溯,此庙至少在唐末的天祐二年(905年)已有。

  龙子泉又名平水泉,自古以来就是临汾地区民众用水的重要来源。刘渊建都金殿时,必会进行城市用水的管理。此后历代,龙子祠泉水均为地方水利命脉,水神祭祀也日益成为一方盛事。这是民间故事将汉国城市建设和泉水故事结合一处的背景。

  ■潜龙碧血

  潜龙碧血化清流的故事,于西晋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关。潜龙在渊,本出自周易乾卦。《周易》上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所谓君子要待时而动,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这很符合刘渊在起兵前的处境。长期以来刘渊的履历是史学界关注的话题。刘渊字元海,这个名字与乾卦具有对应关系。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4)如果这些记载是真实的,了解《易经》的刘渊,是有可能利用乾卦的内容来自我标榜的。匈奴贵族子弟能有如此儒学素养,难免有所夸大,但也应不是空穴来风。刘渊即为潜龙,神童为小龙(蛇),已将尊卑主次暗线埋下。

  现在的神话范本中,神童化蛇被杀情节类似刘邦斩蛇起义故事,或许是类似底本在不同历史氛围里的又一翻版。

  两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初期,曾经出现很多被称为志怪类的古小说,即使是在正史中也能发现很多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内容。但时人并没有认真加以区分。如《西京杂记》《搜神记》都是流传下来的这类著作。其中很多篇章被后人作为故事核心架构继续加工,隋唐的传奇小说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这一传奇故事中,水神神童助刘渊修城的线索,符合汉国御用文人为造神,附会潜龙在渊,彰显汉国合法性的目的。但故事里又通过杀害神童对汉国施政进行了隐晦的抨击,这或许是胡汉文化交汇的折射。(未完待续) (刘 勇)

  注释:

  (1)《太平寰宇记》卷43《河东道四 晋州临汾县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8-899页。

  另《搜神记》卷14载:“晋怀帝永嘉中,有韩媪者,于野中见巨卵。持归育之,得婴儿。字曰撅儿。方四岁,刘渊筑平阳城,不就,募能城者。撅儿应募。因变为蛇,令媪遗灰志其后,谓媪曰:“凭灰筑城,城可立就。”竟如所言。渊怪之,遂投入山穴间,露尾数寸,使者斩之,忽有泉出穴中,汇为池,因名金龙池”。汪绍楹校注认为此条本非《搜神记》内容。《搜神记》卷14,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2页。

  (2)周亚,《晋南龙祠——黄土高原一个水利社区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49-54页。

  (3)《三晋石刻大全 ·临汾市尧都区卷》三晋出版社2011年版,第423页。

  (4)《晋书》卷101《刘元海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45页。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