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一天不看报就觉得少点啥,入党快60年了,从未中断过。别看我年纪大了,党和国家的事儿我都知道。”对于77岁的老干部杨迈来说,读党报是每天都不可或缺的“规定动作”。
就因这个“少点啥”,杨迈家里的报纸垒成了“塔”。20多年的报纸每一份都完好无损,还按月将它们装订成册,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自己的书房里。近日,记者来到杨迈家中,聆听这位老人与党报的故事。
收藏的是历史
走进杨迈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书柜旁从地板直通屋顶的“报塔”,一本本手工线装的报纸整齐排列,仿佛房子的支柱。
杨迈,军人出身,曾当过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队长,退休前是原临汾市物价局副局长。《人民日报》《山西日报》《临汾日报》《参考消息》是他退休前每天的必读报纸。杨迈的老伴深知他的习惯,退休后,每年仍安排专项费用600余元用于订阅党报。
邮局投递员小杨向记者讲述了“报箱里的小纸条”的故事。有一年夏天,小杨生病请假,让别人帮忙投递,几天后小杨上班投送时,打开报箱,里面铺着一张书写工整的小纸条:“小杨同志,天气炎热,深知你们工作辛苦,先表示问候和感谢。7月19日的报纸没有收到,不知什么原因,请予查寻补送。谢谢!退休干部杨迈。”小杨赶忙查找补投,并且也回了一张纸条表示歉意。
牵挂的是国事
采访中,记者故意提问:“您都70多岁了,还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听到这话,杨迈急了,连珠炮似地说:“退休了就不是党员了?入党的时候是怎么宣誓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话入党宣誓时就记死了,党员是不退休的,只要活着就是党的人、国家的人!退休了不参与具体工作、不参加会议,没有学习的环境,自己得有学习资料,现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多重要啊!”
几十年来,杨迈通过报纸见证了祖国的奋进历程。随手打开一份2017年的《人民日报》,正好是十九大召开的内容,杨迈说:“‘十九大’召开世界瞩目,各国媒体的报道都证明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了,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外交理念,显示了大国风度和格局,我们要积极拥护……”
退休后,杨迈的生活是“上午读书、下午看报。”每天午休起来,就是他的读报时间。他不光坚持读,还坚持做笔记,重大新闻、新政新规、外媒评论,他都工工整整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以便翻阅思考,和家人讨论。“看书读报笔记,有上百万字了,有些内容是特别有价值的,有些观点很独到,对我有很大启发。”杨迈将一本本笔记展示给记者看,打趣称这都是他的“宝贝”。记者看到,书桌上展开的笔记本是新写的,旁边书柜里还有成摞的笔记本,很多都已发黄。
沉淀的是家风
收集装订党报丰富了杨迈的文化生活,他说:“退休后,我在整理中体味乐趣、在翻阅中了解历史、在精读中开阔眼界。”10多年前,杨迈查出贲门癌,曾一度有些悲观,中国共产党曲折的奋斗史和国家发展壮大的历程激励了他,他读党报的习惯不变,病重仍不忘藏报。他由衷地说:“党报是提高个人思想政治水平、指导实际工作的良师益友。我们经历过新中国的苦难,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没什么不知足的。现在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苦难,就少了一课,要学习了解历史,党报是第一手资料,可以让年轻人看到党和国家的历史,看到发展稳定的来之不易。”
虽然历经多次搬家,但杨迈对“报塔”始终不离不弃。他说,言传不如身教,他现在最大的使命就是要为后辈做好热爱学习、关心国家时事、爱党拥护党的榜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后人留下尽可能多的资料,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家风、学风和作风。
如今,他们家已经有了5名党员。外孙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回来看望姥爷时,最爱在他的书房里流连忘返。长孙也已经步入工作岗位,他最喜欢听爷爷讲从前的故事。杨迈说,他很欣慰儿孙们都喜欢读书看报,新闻还是报纸上的正规,只要坚持读报,行为作风就偏不了!至于“报塔”,他希望能捐给某个史料馆,让更多人参考学习,激励更多年轻人把工作干好、把祖国建设好。
记者 卫博
短评:从党报中汲取精神力量
□ 卫博
“新闻还是党报上的正规,只要爱读党报,行为作风就偏不了。”视党报如师如友的老党员杨迈如是说。
时下,新闻信息媒介越来越多,各种视频、言论、信息、图片充斥眼球,五花八门、难辨真假,甚至会干扰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不仅传播着权威的信息,更引领着正确的方向,需要读者大众特别是党员干部坚持阅读。
宁可食无肉,不可缺报读。杨迈阅读了一辈子的党报,并不仅仅因为他内心有信仰、行动有方向,更因为他把阅读党报当成了一种自觉、一种习惯,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吸收正能量上,所谓初心不改、底色不变!
杨迈只是众多读报达人中的一位,每一位有党报情结的人都有与报纸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读报、藏报、剪报、抄报的习惯滋养生命,更引领着一种比潮流更时尚、更隽永的精神,这正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传承的内涵、前行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