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一中退休教师李洪泽话教育变迁

2019-09-29 09:5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在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的同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也提出了殷切期望。

  载有这则新闻的《临汾日报》,李洪泽一直收藏着。他说,总书记就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意味着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素质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走进生活。这对于一个美术教育者而言,何其幸哉!

  李洪泽是临汾一中的退休教师,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已达60余年。作为美术教育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他见证了美术教育从无人问津到繁荣兴盛、人才辈出,个中甘苦感触颇深。

  李洪泽是晋城人,1934年出生,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喜好文学、音乐、美术和书法。1950年,他就读于临汾师范学校。浓郁的学习氛围、知识渊博的教师、积极进取的同学,激励着他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师。1953年,李洪泽成为临汾三完小(现解放路小学)的教师,自此,走上美术教育之路。

  当时,美术课还没有统一教材,李洪泽只能自己摸索,依据学生年龄的大小教他们画画,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3年后,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和《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由于当时“美术”改为“图画”,因此,美术课的内容主要以写生画、图案画、命题画为主,手工画为辅。李洪泽并不拘泥于大纲的课程设置,除了画画,还为孩子们开设了手工课、泥工课。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浑身沾满泥巴欣赏自己作品并发出纯真欢笑的情景,李洪泽依然记忆犹新。

  到了1960年,李洪泽被调到临汾刘村中学任教。那时,图画课时被削减,每周仅有半节课。在班级课程表上明明排有美术课,但很多学校没有美术教师,不能开课。即使个别学校能够勉强开课,也是领导既无要求又无检查、教师既无教材又无进度、学生既无作业又无考核……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同年开始招收艺术生(包括美术专业学生)。此时,李洪泽已成为临汾一中的美术教师,拥有了第一间像样的美术教室。

  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美术教学大纲。大纲不仅为“美术”正名,还把基础美术教学分为绘画、工艺和欣赏三大类,开始重视欣赏教学。同年,一中成立了书画社,购置了画板、画架、画笔等美术用品,学生按照美术考试大纲临摹石膏静物。虽然美术课只限初一和初二年级每周内上一节,但是李洪泽却备受鼓舞。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第三个美术教学大纲。这部大纲与前两部比起来,更贴近小学教学实际,更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体系也初显眉目。从那时起,国家规定初中三个年级开足每周一节美术课,之后又在小学和高中开设了美术课或活动课。当时,中国画开始复苏,大家又回归到传统绘画中。在李洪泽的指导下,一中学生的中国画走进瑞典综合中学,瑞典学生的美术作品也走进临汾,由此开启了临汾中外校园美术交流的先河。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实验稿,力求体现素质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之后,《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出台并实施,艺术欣赏课也破天荒地走进高中必修课的行列。美术教育的春天来了,李洪泽抓住机遇,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跟他学习美术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美术艺考进入更高学府的孩子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纵观中小学美术教育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可以窥见美术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已然成为人们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李洪泽由衷感叹,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好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越来越多了,离“中国梦”的实现也越来越近了……

  记者 郭璞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