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穿越时空的铃声

2019-11-27 09:18: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最近,我又干起了教育这个老本行,耳边又响起了阔别多年的校园铃声。

  那音乐铃声伴随着童声播报响起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的温馨和甜美,颇有几分感慨。这时,总会勾起我的回忆,让我想起从小学到师范,从乡下学校到县城中学,从教师到校长时期,那些不时在梦境里浮现的学校和那恍惚萦绕在耳畔的铃声……

  上小学时,起初的教室是一个土窑洞,老师办公室则在相邻的另一个土窑洞。上下课是以吹口哨为号令,但老师十有八九也懒得去吹口哨,一般是叫喊一声“上课啦”,同学们就一起涌入了教室。上四年级时候,学校搬到生产队的马号里,老师是一个很精瘦的青年,他从生产队的仓库找了一个破旧的犁铧,悬在房檐下,用半截火柱打铃,声音不是很响亮,但,这确是我第一次见到的“铃”和听到的铃声,同学们也都觉得很新鲜。

  上了五年级,去公社所在地上学了,学校在一个旧庙里,第一印象就是打“铃”的声音,其实,那个所谓的铃,也就是一尺来长的铁轨,但铃声很脆、很响,全村都能听到。“铃”就挂在学校的高处,在一根固定在墙上并斜出墙外的木柱上。每天听着铃声上下学,上下课。记得七年级的时候,有个叫金训华的同学,不知怎么搞的,半夜起来无缘无故地把个“铃”打的乱响,惊动了全校的师生,第二天这个同学遭到了老师严厉批评,并在全校点了名。毕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写鉴定,有个同学在给金训华的鉴定表里填了:“金训华半夜打铃”,班长宣布鉴定时,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高中阶段到一个大些的公社去读书,那里的“铃”是铁铸的,像钟的那种形状,但铃内没有铃锤,依然要老师拿个铁锤子敲打,那“铃”挂在一棵枣树上,不同的是老师打“铃”很有点子,曰:一上二下三开饭,起床集合乱打点。我们从铃声中就可以判断该干什么,当时感觉高中就是不一样。

  上了师范,到了市里,学校用的是电铃,铃声很响,很刺耳,也很急促,没有上高中时的那种铃声悠扬与从容的节奏,总有急匆匆催人的感觉,有时在厕所里听到电铃声,急得连裤带也系不好就得往教室里跑。

  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一个乡镇中学当了老师,这个学校虽然是在农村,但用的那铃是真正的铃,铜的,铃内的锤拴着绳子,只要拉动绳子,铃锤撞击铃体,就会发出很悦耳的铜铃的声音。老师们轮流值班打铃。打铃的时候颇有庄严感,总是一本正经的去打,在拉动绳子的过程中,看到老师和同学听着铃声走进教室,总想多打几下。

  多年后到了县城里教学,听到的仍是电铃声,在铃声中匆匆走进教室,匆匆去上操,总是感觉刺耳和急促。做了校长的第一个月里领着总务主任专门跑到市里给学校采购了电子铃,电子铃带着音乐,听起来感觉舒服多了。常常在电子铃声响起后,走出办公室,去教室、去操场或者在食堂转转,颇觉惬意。

  校园铃声伴我走过了几十年人生,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退休后,生活中突然没有了铃声,没有了节奏,总感觉空落落的,有时甚至无所适从。没有铃声的生活,懒散、无聊、连穿衣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再也没有穿过西服打过领带。前不久,朋友介绍我到省城一家教育机构工作,单位设在一所学校里,自然又一次回到铃声里作息。但,这铃声和之前所有的铃声都大不一样,是童声温馨提醒下的音乐铃声:同学们,又到下课时间了,请你走出教室,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听听花开的声音……这时,我会随着柔美的铃声走出办公室,来到操场走上几圈,伸伸臂,踢踢腿,徜徉在美好的时光里。(高海生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