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吴春安:一念执着 一出好戏

2020-10-14 09:14: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吴春安在展示木偶杂技表演形式

  临汾新闻网讯 他用“一个偶人三根柴,操作传神赛真人”言简意赅的形容着“杖头木偶”的特点;用“有口无口口代口,是人非人人舞人”来形象诠释着“提线木偶”的生动内涵;用一念执着演绎着一代匠人对“浮山木偶”的初心。

  “要记住哪根线是哪个手指上的,先动哪根后动哪根,错一根都不行。”“一个木偶演员的操作表演,准确到位不是最佳,入木三分方显功夫!”10月11日,当记者走进浮山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人吴春安的工作室时,目之所及的是各式各样的木偶造型。吴春安随意拿起一个木偶,梳理着两根长竹竿上的木偶提线,便情不自禁地说唱起来。线随指动,“偶”随身动,弹指一动,一出好戏便呈现于眼前。

  木偶戏又称“小戏”或“傀儡戏”,相传是由殉葬木俑演变发展而来,历经千百年不衰。吴春安所表演的木偶戏又分“杖头木偶”与“提线木偶”。为了这门艺术,他已经执着坚守了60年。

  “我是16岁正式进入浮山县木偶剧团的,到今年整整60年了。”吴春安师承浮山县木偶剧团王绍禹。“最初的时候师傅收了七八个徒弟,到后来就剩我一个了。”进入剧团后,吴春安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像师傅那样“分秒必争、秒秒出彩”的好艺人,生旦净末丑、说学逗唱演样样精通。每当前辈们在台上表演,他就在台下模仿,一颦一笑、一招一式牢记在心。当演出结束时,他就开始了一个人的表演。“师傅常说‘窍门可以请人指点,功夫全在个人钻研’”,于是,在练功过程中,吴春安常常借镜中相正形,靠灯下影纠偏,一招一式来不得半点马虎。有时一个动作就练百次千次,练到腰酸腿疼、手脚发麻、眼睛打架……几年下来,同来的几个小伙伴因为吃不了苦都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

  因为刻苦钻研,他曾在《半夜鸡叫》《通天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戏中,塑造了近百个古今中外性格迥异的角色,演出中舞拳弄棒、戴帽脱靴、吹胡子瞪眼,每个动作都操纵得娴熟到位、逼真动人。

  时代变迁,1981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的变化,人们的娱乐追求也发生了改变,浮山木偶剧团迫于生计解散了。

  难道就这样让祖传的艺术失传吗?

  “不能!”心底的想法幻化成实际行动,鞭策着吴春安不断向前。然而,鼎盛时期,木偶剧团有40余人,吹、拉、弹、唱、演、制作都有分工,凭借一己之力实现木偶表演又谈何容易?

  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他克服万难开始了木偶制作;“一人饰多角”操纵不同角色;在原有木偶戏风格的基础上将提线、布袋木偶艺术融会贯通;为突破原有的表演模式,赋予木偶艺术更多的精彩,吴春安采用现代音响效果,借助戏曲、舞蹈、杂技等表演形式丰富木偶艺术。

  守得云开见月明。随着我市对民族文化遗产挖掘整理,2004年,吴春安把当年的几个老伙伴召集在一起,在自家房子里挂起了幕布、搭起了台子,创建了“浮山木偶艺术团”。与此同时,由他创作的《民乐合奏》《喜庆平阳换新貌》等节目,不仅更加生动、逼真的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木偶艺术,也让人们欣赏到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木偶艺术。

  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2005年浮山木偶应邀到新加坡演出,获得了文化部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奖项,吴春安也获得了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的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9年,浮山木偶戏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此外,许多国内外人员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经历这么多年的浮浮沉沉,浮山木偶戏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但是能否再现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吴春安感慨地说,“而今我们这些健在的木偶同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了,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否把它很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

  想法只有化作行动,才有达成愿望的可能。为了让浮山木偶戏这一传统文化艺术不断传承下去,他一有时间就会召集各个学校的学生前来观看,积极培养下一代传人。同时,一有演出,也总会带着徒弟们登台表演。哪怕义务、免费也在所不惜。令他欣慰的是,2019年,年轻小伙乔玉晨冲破重重考核,成为了浮山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

  抚摸着陈列在展柜上的一个个木偶造型,讲述着一个个道具背后的故事,吴春安不自觉地拿起手边的提线木偶“红喜”,即兴表演起了《唢呐独奏》。只见小红喜两眼滴溜溜地转,手指动作灵活自如。“木偶戏和大戏一样,一点也不能含糊,路数都得走到。真人有什么动作,木偶也全都得有……”吴春安说。

  一念执着,六十余载坚守。

  弹指一动,便是一出好戏。

  吴春安始终不改匠人的赤诚之心,将传承的重任担在肩上,脚下的步子愈发坚定。

  记者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