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挹华,1948年出生,是临汾纺织厂的一名退休工人。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他,在博览大量书籍的同时,重点研究了《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名贤集》等名著名言,经过仔细筛选,提取其中关于“孝道文化”的精华,最终整理成书——《广袤集贤》。书中重点摘录了关于孝敬父母、善待子孙、夫妻互敬、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文章。
作为全国学雷锋联盟中心的一员,景老感到非常自豪:书本本身有价,但是书中的知识无价。我决定发扬雷锋精神,将其全部免费赠予需要的市民,让孝道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为加强家庭美德、人本道德、社会道德教育发挥作用。”12月9日,记者来到了景老家中,倾听他与“孝道文化”的不解情缘。
家庭熏陶
景老对孝道文化最初的感悟来源于他特殊的身世。“我是被养父母养大的,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这份养育之恩我这一辈子都无法报答。记得有一次扁桃体发炎,我独自一个人在医院等待做手术的时候,听到手术刀碰撞的声音,我当即跑回了家,只见妈妈躲在厨房里为我祷告,她得知我是因为害怕没有做手术都急得说不出话来。爸爸赶忙放下手头的事,带着我去了医院。医生告诉爸爸在手术后需要多吃雪糕,爸爸就一趟一趟往市里跑。当时正值三伏天,为了让我吃上雪糕,他都中暑了,那种被呵护的感觉让我永生难忘。”
虽然是养父母,但他们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景老,在学习、生活方面严格要求,让景老学算盘、写文章,一心想让他成为最优秀的人才。随着年龄的增长,景老对父母的爱也越来越深。
在为人父之后,景老对父母的一番苦心更有感触,在床边照顾年迈多病父母时,孝道文化也在他身体里生根发芽。
老伴支持
在传递孝道文化的路上,景老并不孤单,老伴张香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超出血缘的亲情。
曾有人形容婆媳关系为水火不相容,但是在景老的家中,却分辨不出哪个是儿媳妇,哪个是女儿。婆婆93岁高龄时,由于老年痴呆症状严重,不仅衣食需要人伺候,就连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年仅40多岁的妻子张香兰便决定提前退休照顾婆婆。“婆婆就是亲妈,老人有病在家,我理应尽孝道。”张香兰对记者说。
“孝敬老人”简单的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艰难。一会儿买菜的功夫,婆婆就把大便弄得到处都是,地下、床上、老人的脸上、头发上都沾满了大便。张香兰就拿着卫生纸一点点收拾,从来没有抱怨,像这样的事情时常会发生。
那时候邻居们共用一间锅炉房洗漱,张香兰只有等到晚上人少时,把老人弄脏的衣物拿到锅炉房内最偏僻的角落清洗,让老人每天都穿干净的衣服。在张香兰和景老的共同努力下,家里并没有异味。“在照顾老人方面,我是自愧不如。这些事情连我都办不到,老伴却做得很好,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她。”景老感慨地说到。
点滴积累
张香兰和景老的一举一动让他们的儿女、孙子们颇受影响。后辈们把诸如伺候老人大小便这类事情当成了份内的事情,毫无怨言。在阅读关于孝道文化书籍的过程中,我会把一些经典文章摘抄下来,再拿给后辈们抄写,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就这样积少成多,家里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都有景老摘抄的文章。日历背面,报纸空白处,孝道文 化无处不在。
不仅如此,景老还把这些经典文章写到小区的黑板上,让小区内的住户阅读、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侄儿被景老整理出来的文章所感染,决定为景老出书来传播孝道文化。在侄儿、亲朋好友、景老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第一本《广袤集贤》成功出版了3000册。
“有时看到电视里一些不孝敬老人的事迹,我就会感到寒心,所以在出书时我就决定将这批书全部捐赠给社会。”从那以后,景老每天都会拿着厚厚的一沓书去广场、敬老院、慈善机构,向大家传播孝道文化。
2013年在进一步的梳理之后,景老把书的内容由原来的49篇文章增加到60篇文章,成功出版了《广袤集贤》(修订本)2000册,目前已经向新华书店、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地进行了捐赠。
(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洪洞发现清末进士拜读过的《古乐府》诗
下一篇: 我市基层文化工作者斩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