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妇女孝老情
——霍州市什林村七旬老人常金花敬老孝亲的故事
临汾新闻网讯 在霍州市什林村,七旬老人常金花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书写着”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她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先后精心照料着三位老人,至今仍侍奉着102岁的老母亲,在平淡朴实的生活中践行着对家人的责任、对长辈的孝心,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亲敬老乐章。
遭不幸 38岁守寡挑大梁
1941年,常金花出生在河南一个农民家庭。在那个物质匮乏、战火纷飞的年代,还在襁褓的她随着父母举家逃难至霍州,后在汾西落户,由于家境贫寒,作为家中的长女,她只上到小学二年级便回家帮母亲干活,自幼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养成了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品德。1960年,19岁的常金花与什林村村民李丑怪喜结良缘。
过门后,她和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叔子一大家住在山上挖的土窑洞里,虽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但她仍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条。那时,婆家弟弟妹妹都还小,加之家中孩子又多,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负担非常重,作为长媳的她没有与公公婆婆分灶另过,而是和丈夫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担,侍奉公婆,照顾弟弟妹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丈夫在给生产队干活时,被石头击中头部,意外身亡。当时,他们的5个孩子最大的儿子19岁,最小的女儿还不满两岁。家里的顶梁柱没了,刚刚38岁的常金花感觉天塌了。
老年丧子的公公婆婆更是痛不欲生。面对残酷的现实,常金花迅速走出悲痛的阴影,安慰起了公公婆婆。她拉着孩子们在公公婆婆面前哽咽着说:“爸、妈,你们放心,虽然丑怪走了,但还有我,我一定会把孩子们拉扯大的。”
从那天起,倔强好强的她忍着悲痛,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缝缝补补忙到深夜。迫于生活的压力,孩子们先后辍学,19岁的大儿子带着只有十四、五岁的3个弟弟去小煤窑挖煤,看着日渐黑瘦的儿子们,常金花心疼极了。为了减少家里的开支,她把玉米面窝窝留给儿女们吃,自己每天只吃夹杂一点玉米面的野菜团子,加之超负荷的劳动,致使全身浮肿,但是坚强的常金花硬是咬着牙,迎接命运的挑战。期间,有人劝她再嫁,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现在我是这个家的大梁,是娃们的主心骨,我在,家在,我走了,这个家就塌了。”
在她的努力下,在她那瘦弱肩膀的庇护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并相继成家,虽然生活清苦却也有滋有味。
孝儿媳 一心一意照顾患病公婆
常金花不仅是坚强的好妈妈,更是孝顺的好儿媳。就在生活刚刚有起色时,灾难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年迈的公公身患癌症,婆婆又得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对于本来就生活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公公病重的那段日子,她与几个妯娌们轮流守在老人床前,端屎送尿,变着花样做老人喜欢吃的饭菜。由于药物副作用,加之营养跟不上,公公排便困难,她就用筷子给老人抠便,直到老人去世,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公公去世后,婆婆和她一起住,由于婆婆患有支气管炎,她不让婆婆干任何活,每天侍候婆婆穿衣服、洗脸。等老人吃过饭后,她又忙着为老人清洗脏衣服,定期为老人擦洗身子、修剪指甲、头发。婆婆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媳,不忍心再给她添麻烦,便搬到了三儿子家住。虽然婆婆不在身边,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去看望婆婆,与婆婆唠嗑拉家常。常金花的儿女们相继成家后,作为母亲,她便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他们。但她何尝不想为儿子们操操心,尽一份做母亲的职责,享受一下当母亲的快乐。可是,她却不能!卧病在床的公公需要她照顾,身边的婆婆需要她照顾,她一刻也离不开。
一些人不理解,笑她傻,一个人拉扯孩子就不易,再说还有其他子女们,你何必再去受这份罪?她憨厚地笑道:“他们也是我的亲人,我替自己的丈夫尽份责任,不照顾老人的话,我的良心过不去。”
好闺女 十几年如一日侍奉百岁母亲
公公婆婆走后,2005年,常金花把母亲接过来和自己一起住。刚开始,老人常想家,金花就想办法哄母亲高兴,做老人喜欢吃的饭菜,带老人散步。“父母活着就是儿女的福气”,她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老人90岁时不慎将胯骨摔裂,需要长期有人服侍,那时弟妹们都在外打工,于是,常金花日夜守在老人的跟前,侍候起坐、吃饭、喂药。夜里老人疼痛呻吟,她就起来陪着母亲说话,逗母亲开心,直到母亲入睡。第二天一早,常金花又把早餐端到母亲跟前,到了冬天,她总是把母亲身子捂暖和了才去休息,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母亲奇迹般康复了,而且至今再未得过什么大病。
由于母亲年岁已大,常金花不放心母亲一个人在家,为了更方便照顾老人,她与弟妹们商量,再次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这一照顾便是十几年。
也许是身为老大的缘故,尽管其他五个弟妹对母亲也十分孝敬,但是母亲偏偏喜欢跟常金花生活。有人说她付出太多了,可她却觉得作为一个人,要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良心。为人女,孝敬双亲,这是天经地义。对于照顾母亲,她从没有后悔过。因为父母给了她生命、给了她关爱、给了她支持。弟妹们心疼她,她总是笑笑说,“我是家里的老大,这都是小事。”可是她这些看似不大的小事,却是一做就是十几年,也从没有因为是小事而怠慢过。十几年来常金花始终如一地常年照顾着母亲,她任劳任怨,端茶送水、增减衣物、换洗衣裤、擦身洗背、清理床褥,对老人的照顾无微不至。
邻居们都说老人有福气,摊上了这么好的闺女。在她的照顾下,老人穿着干净整洁,面容红润,现已百岁高龄,除耳聋外,生活还能自理。
有很多人不理解地问她:“你都是快80岁的人了,啥时候才有好日子过呀?”常金花笑着回答:“我只求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自己的家人。”她说话的声调不高,但她憨厚的笑容、朴素的穿着,还有那粗糙的双手,让人肃然起敬。(拜建霞)
头条点评
敬老孝亲传美德
霍州市退沙办事处什林村75岁老人常金花,她守寡37年无怨无悔为公公婆婆养老送终,后又不顾七十岁的高龄,执意将百岁母亲接到家里照顾,成为村里的美谈,更成为当地敬老孝亲的榜样。常金花是一个信守诺言的好妻子、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儿媳、是一个孝德感天的好女儿。她的孝行、孝德感天动地。一份坚强,凝聚力量;一抹真情,带来感动;一份孝心,传递永远。她以行动向我们诠释了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深深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