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大槐树镇姚庄村有一位古稀老人,他保存着一本清末进士拜读过的手抄本,这本进士拜读过的手抄本是什么样子,又是哪位进士曾经拜读过?近日记者带着疑问和好奇找到了书的珍藏者——胡三杰老人。
这本书为线装,长24厘米,宽15.5厘米,有60余个页面,封面与书内纸张均已发黄。封面封底均为宣纸,书内纸张有红色竖格。掀开封面能看到作者所题的“写字六体:会意、象形、指事、专(转)注、谐声、假借”等字,这些字的下方有“芝龛主人涂”的字样,最下方还有“X启之印”,由于页面破损已无法辨认,但根据古人写字习惯及方式可以推断,印上所刻的名字及这本手抄书的主人正是这位“芝龛主人”。
手抄书的内容颇为奇妙,由蝇头小草作成,草书潇洒飘逸,字迹如行云流水。第一篇之前写有“古乐府”,第一篇为《击壤歌》。但内容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而是别样的另类词:朝夷原上草,暮浚草下沟,草尽好播谷,沟澄可饮牛,牛有常食牧,地有莫教追……”查阅资料发现《古乐府》诗中并没有这样的诗词,应为作者所创作的诗词。书中还有《将进酒》《老将行》《少年行》《估客乐》《行路难》《怨歌行》《猛虎行》《河中水之歌》《峡蝶行》《太原公子行》等诗词。这些诗词均找不到出处,应为作者所创作。《少年行》有“白马绿玉鞍,健儿出邯郸。左挽明血镝,右顾飞金丸。雀目咸已破,免窟马得完……”诗词有古乐府之风,格调韵律也颇为讲究,由此可看出作者文化功底扎实。除古乐府诗外,书中还有《游柏孤山呈慈仲先生》、重修虞舜庙记》等游记及相关史料记载。
书中还留有不少空白页,但后来被作为小学生作业本,用铅笔画满了空页。胡三杰介绍,后边正是他幼年上学时所画。这本书是他八九岁时从收购站拿回来的,由于当时书中有空白页可以做作业,说明情况后,没花一分钱收购站的师傅就给了他。没想到,后来才发现书中记载有不少内容,而且还与一位清末的进士有关。
胡三杰翻到书的第二页时,记者看到了关于记录进士拜读的文字。内容为“庚戌杪秋代州冯志沂拜读过,余守平阳之三年道光丙午春三月”,两行字中间还有一印,印为“志沂读过”。代州志沂为何人,查阅资料发现,代州志沂竟是清末京都四才子之一的冯进士。
关于代州冯志沂,《雁门关志》、《代州志》及张卫平所著的《净土祖庭——白人岩寺》等资料均有记载。
据资料记载:冯志沂,字述仲,号鲁川,清代州城人。早年在白仁岩读书,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年仅二十一岁,后升郎中。性耿直,笃志于学。当时古文家梅曾亮、汉学家张穆,各树旗鼓,互相争鸣。他往来梅、张之间,各取其长,尽得两家之学。
胡三杰说,作者把“代州冯志沂拜读过”放到手抄书的前边,证明冯志沂在文学界的地位有一定影响。这本书能保存至今非常不易,希望能给研究清末历史的学者提供一点帮助,做到书尽其用。
资料记载:冯志沂工诗词,与京都名士董文灿、邹懿辰等日夜诗酒酬唱,名噪一时。后官庐州知府,调署庐凤兵备道,驻寿州。特别喜爱碑版书画,每遇奇书佳贴,不惜重金收购。同治五年(1866年),授皖南道,次年四月卒。身后惟留俸金数两,书数十箱,赖曾文正公国藩捐资,方得归葬祖茔。所遗诗文,由董文灿收集,刻成《西俞山房集》8卷,尚有公牍若干卷未刻。
(记者 王隰斌 张春茂)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记者探访:市区为何打车难?
下一篇: 66岁老人写书赠书传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