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青向记者介绍曾经受邀参加活动的情况。
日前,记者途经鼓楼广场时,阵阵悦耳的蒲剧声、鼓掌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闻声望去,只见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将广场的一角围了个水泄不通,禁不住诱惑,记者也好奇地挤了进去。原来是一群戏迷发烧友自发组织的“梨园情戏迷社”在演奏,这些年来,每周二下午他们都会准时聚集进行公益演出,成为鼓楼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音乐的旋律,伴着婉转悠扬的戏剧唱腔,快乐的神情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记者有幸采访了戏迷社75岁的社长李善青,他为广大戏迷朋友讲述了这一民间戏迷社专注戏剧的故事。
志趣相投组建老年戏迷社
“自从鼓楼广场修建好后,我经常和几个朋友去散步、聊天,大家打扑克、下象棋好不热闹,可是这些活动毕竟只能极少数人参与,几个人便想要是能有个团体性活动就好了,于是有人提议组建戏班子。”回顾2009年创建戏迷社的历程,李善青颇有感触,我从小就对传统剧目很喜欢,但是当时也没有条件学习戏剧知识,后来工作后也没有机会接触戏剧。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于是自己在家学习乐谱,弥补儿时遗憾。”
朋友的这一建议让几个年龄相仿的戏剧发烧友一拍即合,从那以后大家自发地聚拢起来学习交流,每个星期至少花半天时间在排练场所切磋技艺、自娱自乐,有时也到市区一些公众场所和文化馆搞活动,或为市民免费演出。
李善青笑着说,戏迷社刚成立时一穷二白,但成员凭着对戏剧的热爱,不为名不为利地进行演奏,连运营资金也是自筹,这一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是为了弘扬和传承地方戏剧文化,让广大戏迷老有所乐,而不是为了赚钱。”
相互帮助 尽显团队凝聚力
组建了戏迷社,有了公益演出,是让社友们最欣慰的事。记者了解到,每逢周二下午,他们都会准时聚在鼓楼广场,说拉弹唱,其乐融融。乐器不足,自己添。虽说是一个业余团队,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戏迷社的演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回想着戏迷社一步步走来的历程,李善青说,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队员的戏剧基础不扎实,有的仅凭一腔热忱,根本不识谱子,排练起来完全不合拍,但是他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特别是一些专业的成员言传身教,渐渐把一些“门外汉”带成了行家里手。
说话之际,蒲剧爱好者郑兴兰深情地唱起了《麟骨床》选段,梨园情戏迷社”的表演也正式开始了。蒲剧唱得字正腔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喝彩声,李善青则在一旁敲打着小锣。社员们你一曲、我一曲,相互PK着,把鼓楼广场掌声、喝彩声,高潮迭起。
搭建平台共圆戏迷“梨园梦”
像李善青一样,戏迷社里还有许多老同志,不为名,不图利,为推广和传承中国民族戏剧,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做着贡献,并且分工明确,乐队、编导、后勤、管理等事务被他们打理得井井有条。李善青说:每次演出一开始,看着群众争先恐后地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每位老人都争相表现,总会赢来群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那种感觉好极了。同时,自从参加戏迷社后,不但打发了时光,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戏迷朋友的精神生活,几个以前经常玩玩牌、打打麻将的老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后,再也不打牌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风光的演出背后,是社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不论酷暑严寒,他们都会执著坚持。几年的磨合、学习,队员们个个技艺娴熟,甚至被经常邀请参加一些活动。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戏迷朋友也越来越多。李善青说,经常有周边村落的戏迷朋友们或骑摩托、或坐公交、或开车来观看戏剧表演,甚至路过的也会停下来听一会儿。同时,一些侯马、曲沃、汾西、洪洞的戏迷还来现场“取经”,把戏迷大舞台的声音带到了四面八方。
如今,戏迷社成员已从刚开始的七八个老年人发展到了现在集中年、青年于一体的40多位的演出阵容,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4岁。
采访结束时,李善青坚定地说,是戏剧魅力把他们聚拢在这个大家庭里;是对戏剧的执著,让他们不畏酷暑严寒坚持每周二演出,更让他们一条心走下去。因此,搭建这一公益性平台,圆更多广大戏迷的“梨园梦”,是“梨园情戏迷社”成员们最大的愿望!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书法艺术 魅力平阳
下一篇: “候鸟游”风行 老年旅客谨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