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蓝天白云,绿草青青,牛儿悠闲地漫步其中,这是一幅动人的画卷,也是李卫平心中的生态梦。
在霍州李曹镇上王村,说起李卫平,村民总会连连说“卫平是个好娃!”“他是个有想法的人,不光自己致富了,还带着村里人干。”……村民口中的李卫平是个80后小伙儿,他用生态养殖的方式,带着村民通过养牛增加收入。
曾经的李卫平像村中其他年轻人一样,常年在外打工,鲜少回村,在与朋友聊天当中,他对养牛产生了兴趣。和朋友合伙搞了一段时间的养殖后,2015年初,李卫平用自筹资金和霍州联社李曹信用社贷款,投资40余万元创办了自己的养牛基地,购回了10余头优良品种“西门塔尔”牛犊。
养牛场建起来了,采用什么方式养殖却成了问题,传统的养殖方法既不环保也无法满足提高牛的肉质。“上王村四周环山,牲畜食用资源丰富,拥有天然的养牛条件,可这样放养对环境破坏严重,加上一头牛一天就要吃6公斤的麸和饲料,每天做饲料成本太高,解决牛饲料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李卫平回忆,为了能让牛既吃饱,更要吃好,他那时经常外出考察。在去平遥、祁县、文水等地参观考察后,得知可以把废弃的秸秆制成易储存的青贮饲料,经过科学窖藏发酵后,提升秸秆的营养价值,牛吃了育肥快,还能增强抗病能力。通过引进相关技术,他建成了一个新型秸秆青贮池,并组织人手从田间地头以每亩120元的高价回收农民丢弃的秸秆。
第一年青贮草料的成功让李卫平看到了发展前景,然而第二年350立方米青贮料却全部坏掉。“牛场一整年的饲料全都赔进去了,没办法只能重新开始,请来了专家指导,终于把这一问题解决。”李卫平利用新型秸秆青贮池,将玉米秸秆制作成青贮饲料喂牛,既解决了当地农民露天烧秸秆的问题,又变废为宝实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外地考察加上自己自学,李卫平最早引进青贮的技术,同时也摸出了自己的生态养殖方式。“我去考察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都是采用塑料膜覆盖的方式发酵,我试了几次后觉得不太卫生,然后就试着用表面覆盖水的办法,没想到居然成功了,而且在冬天水结冰后,保鲜效果更好,想要取草直接敲碎冰就可以。”李卫平的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他还低价将自己的青贮饲料卖给了其他养殖户。
“我以前也是去外地帮别人照看养殖场,李卫平请我来帮忙照看,他的技术水平要比我先进,更加科学,村里人也都在跟着学。”59岁的唐起发担任养殖场的技术员,他说李卫平不仅自己干还带着村里的人干。为了带动其他养殖户,李卫平带头成立了霍州市诚瑞轩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为本村及周边村的牛提供配种和技术指导。
2018年,李卫平被村民选为上王村的村委会主任,责任在肩的他关注起了村里的贫困户。“原来我也养牛,可是因为放养牛吃了洒在草上的药死了,被打击后的我就开始混日子,后来李卫平教我圈养,还免费提供配种,我的牛最多的时候有9头,接下来要好好干。”村民李丑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李卫平的带领下,他也开始尝试绿色的养殖方式。
在带动农户的同时,李卫平还是没有放弃他的生态养殖梦,他的注意力再次放到循环经济上。“上王村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每到收割时节,农民都会焚烧秸秆,这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青贮可以变废为宝,不仅能够节省粮食,而且还能有效破解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难题。秸秆养牛会产生大量的牛粪,牛粪发酵后返田,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又改良了土壤。”李卫平建起了一座牛粪发酵池,并把发酵好的牛粪免费送给村民使用。
李卫平计划下一步建立更加规范化的养殖模式,并扩大养殖规模。“绿色养殖非常有前景,我希望村民能从中受益。下一步扩建厂房可能需要资金支持。”“没问题,你的经营状况不错,有资金需要尽管说。”听着霍州联社李曹信用社工作人员的话,李卫平更坚定了他的生态养殖想法。
记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