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朱师傅你怎么不接电话啊?”当霍州农商银行什林支行客户经理陈德华找到养殖大户朱平时,他正在猪场里忙活着。“为了搞好养殖,我都快10年不带手机了。”听了这样的回答,顿时让人觉得这个养殖户有点“轴”,而这看似偏执的性格也伴随着朱平养殖业不断壮大。
执着儿时味道
初见朱平时,他穿着简单朴实,手拿钳子正在为猪场的顶棚加固,身边的猪见到他就亲热地围上前来,这个场景与曾经的“煤老板”完全判若两人。“年轻的时候跟风在煤炭行业打拼,后来大环境变了,我也跟着转型。我父辈那会儿在生产队负责养猪,每年我们家都能吃上猪肉,后来我一直在找儿时猪肉的味道,这也成了我养猪的初衷。”朱平在2011年转行搞起了养殖,为了寻找的那个味道,他一干就是8年。
朱平说,几年间有赚有赔,多亏霍州农商银行的鼎力支持,他也发奋图强,先后建起了养鸡场和农家乐。“我干煤窑的时候,就从咱信用社贷过款,后来搞养殖,人家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为了能干好,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养殖场中,干活的时候从来不带手机。这样的执着换来的是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他钟爱的“儿时味道”也吸引了很多食客。
然而,用朱平母亲的话来说,他的轴劲上来谁也挡不住。在去年,朱平将猪场内的普通猪全部出售,从霍州农商银行什林支行贷款,然后远赴内蒙古引进了一批藏香猪。“因为这种猪的肉质更加接近我理想中的肉味!”这样的想法让普通人难以理解,但是朱平的解释却让人佩服。原来朱平觉得农家乐的食材应该更加绿色健康,只有在品质上提高,才能赢得更多顾客的信任。
“我进行过反复试验,用土猪肉和普通猪肉做红烧肉,首先1斤土猪肉可做成9两红烧肉,而普通的猪肉是达不到的。”对于味道的执着,让朱平收获了众多的固定客户,不少人因此慕名而来。
醉心绿色养殖
朱平对于猪肉的味道稍显“苛刻”,但是对于土鸡的养殖模式也格外严格。“我每年只养1000只鸡,来农家乐吃饭的人都知道,基本到后半年就吃不到我的土鸡了,所以他们点菜时都记住了。”朱平的鸡场建在许村的山坡上,为了达到真正的土鸡品质,他专门为鸡设置了“活动场所”,同时对鸡饲料进行了精心搭配。“每年‘限量养殖’的模式,为的是让这批鸡肉品质更佳,对得起顾客的同时,也能达到‘1年销完赚钱,2年销完无利’的效果。”
在朱平的儿时记忆中,他对养殖鹌鹑的执着也可见一斑。“小时候我同学的爸爸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关于针灸的,另一本是关于鹌鹑养殖,后来搬了三次家,只有鹌鹑养殖的书没丢,我隔一段时间就翻一翻。之前曾经到山东、河南等地考察,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养殖。”去年,在了解到用于孵化的鹌鹑蛋可以快递邮寄时,朱平终于实现了愿望,他当即购买了孵化箱。
如今,朱平的鹌鹑已经发展到近千只,藏香猪的数量也将突破200头,在他痴迷的养殖模式下,养殖场里一派勃勃生机。
痴心惠及乡梓
朱平的“轴”不光是在养殖上,他还痴心于为乡梓带来福利。“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许村庙会的时间。从2015年开始,除了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应该是朱平的农家乐。因为在那一天,他家会搞一个美食节,100公斤猪肉、3000颗土鸡蛋,还有不限量的面条,关键是这些都是免费的。”霍州农商银行客户经理陈德华谈起记忆中的盛事,引来了在旁村民的附和。
“这得花多少钱啊?”对于这样的提问,朱平笑着说:“要想做事,首先得做人。都是乡里乡亲的,我养得好不好,大家来评价,好东西也要给乡亲们尝尝!”朱平的美食节给许村庙会增添了更多温暖,最多的时候有1500多人来到农家乐品尝美食。
只要有能力,朱平还会做一些惠及村中弱势群体的公益事业。为日间照料中心免费提供50公斤猪肉,为幼儿园免费赠送1000颗土鸡蛋……朱平坦言,明年的毛收入将达到50万元,他还会继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村民们都说,这个养殖大户有点“轴”,但是他也很“暖”。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