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经营过货运,跑过大车、管理过上千人的大企业、当过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开过便民超市;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生活在现代都市,有了各自美满幸福的家庭。
原本,年过六旬,计划回村种几亩土地,悠哉悠哉,同老伴一起过个清闲的日子;然而,2011年12月,一场村民委员会海选,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群众把信任的票投给了他,选他做古县村的“当家人”。
自此,他立下了铮铮誓言:“有生之年,拼上老命也要让古县村有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他就是襄汾县南贾镇古县村村委会主任陈俊洋。
“三板斧”唤起“精气神”
村西是七一渠,村东是跃进渠,东南两边都是没有水的丘陵地,古县村就坐落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全村1120余口人、2900余亩耕地。地里没水、进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里群众靠天吃饭,年轻人找个对象都很难,盖房子送砖拉瓦都没人愿意来,要不就得给加价——一个“穷”字就是对以前的古县村最好的诠释。
“穷是现实,根子在哪里?路在何方?”陈俊洋和村党支部书记师祖武两个“当家人”思谋着。走访、调研、论证一系列看似寻常的“常规动作”找到了症结、给出了答案。织纱成网,全看能工巧匠。唤起群众的精气神首当其冲。陈俊洋他们迅速使出上任“三板斧”。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村民代表和小组长。一个村民小组,每户派一个代表投票,一个小组选5人,得票最多的就是村民小组长,其他四个人就是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参与村内事务的研究、决策,对村两委的工作进行监督。村里的事群众说了算。建立定期评议制度和递补增补制度,评议不合格的村民代表要取消资格,重新补选。随后,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6个人也参与到了村两委的议事决策之中。就这样,古县村大大小小的事由以前的村两委研究决定变成了由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年协会四个方面的人员来决定,村内的绝大部分会议也由“两委”会议变成了“四方”会议。
——临近年关,当务之急办好四件事,第一件事给全村大街小巷安装路灯75盏,让村子亮起来。第二件是天眼工程,安装30个监控头,7部总机,让村子安全起来。第三件是挂灯笼666个,让村子美起来。第四件搞好卫生清理,让村子净起来。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结果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年前的计划,让老百姓亮亮堂堂、干干净净、欢欢喜喜过大年。
——正月初一,召开在外工作人员和务工人员座谈会,村两委给大家拜年,请大家畅谈古县村今后发展的意见建议,表明村两委想为群众办好事、当好家的决心和信心。
“三板斧”下去如同“三把火”一下调动起来大家共同致富发展的热情和激情。
“组合拳”凝聚“向心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当家做主必须要时刻装着老百姓。群众心中有杆秤,公平公正在心中。干部必须做给群众看,群众才能跟着干部干。陈俊洋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群众担心干部处事不公正,徇私舞弊,怎么办?村里买台摄像机,村里大会小会、每项工程实施、卫生保洁大大小小的是全程记录,有疑问随时随地可以查看。会议记录、村民决议签字、各项财务开支一应俱全,一切晒在阳光下。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土地百姓“命根子”。多年来,村里部分集体土地承包手续不完善,多年没有合同、不交承包款,怎么办?成立土地小组,聘请律师,给各个承包人做工作、讲道理、讲政策,3个多月的时间全部收回。
——群众有发展苹果积极性。村两委多方争取到一批优质廉价的苹果苗木。苗木如何分配?通过“四方”会议决定:由村委干部柴建军、老年协会代表张宝善二人负责,深入田间地头,实行“见坑发苗”方案,接受群众监督,满足群众需求。
——村里发放救济面给困难户,群众十分关心。如何发放?召开会议大家评,共同讨论决定发给村里年龄大的、家庭困难的户。
——村里低保户的评定,大家都想要,怎么评?群众来进行监督。画出“硬杠杆”—— —家里有小车的、子女有吃财政的、家里有二层楼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2300元的不能评。让群众写低保申请,让四方代表进行评议,然后公示。在这样的机制下,有两个村民小组长和村里电工的低保申请被去掉了。
——村内道路修好了,没有钱打扫卫生,怎么办?两委决定从书记、村委会主任到干部带头义务扫大街。把全村的大街命名,村长路400米由村委会主任扫,书记路400米由书记扫……每星期天定为“打扫卫生日”,一直坚持到现在。
——群众有难事,办不了,怎么办?村干部帮着跑。村民师虎家孙子12岁,因户口不规范被去掉户口。陈俊洋跑镇卫生院、县妇幼站、县公安局补办手续,经过20多天的奔跑,终于顺利给师虎的孙子上了户口。
一桩桩、一件件热点难点问题的成功解决,让群众看到了村“两委”的诚意和真心,提高了班子威望,凝聚了群众的“向心力”。
“集体力”改变“穷模样”
古县村是省级定点扶贫村。底子薄、经济差,发展经济是群众迫切的愿望。修水铺路打基础。没有钱怎么办?上级支持一点、群众自愿捐一点、义务劳动再奉献一点。多点发力聚合一起就是巨大集体力。“有了这‘集体力’,就可以改变村里的‘穷模样’。”陈俊洋说。
修建水利设施,发展现代农业,是乡亲们多年的愿望。如何办?2013年,市扶贫办、市地税局、市农委结对帮扶古县村一笔资金,但资金有限。当下有两件“紧事”,一是修水利设施想办法让旱地变水田;二是建设新的村“两委”办公场所,原有的办公场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7间房,房子的天花板到处掉皮。只能干一件,先干什么?如何用?村“两委”一班人商议决定交给群众表决。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年协会共53人参与表决,结果51个人都主张修水利。尊重群众意愿,村两委决定修建水利工程。资金只够打井、配套设施,渠道开挖、管道铺设没有钱,如何办?群众商议定。发挥群众集体力量,家家都出义务工。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实现了水上南坡和东坡,让村里的所有土地都喝上了甘泉水。
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没路不富。倾家荡产修通致富路。面对被路制约的群众,陈俊洋上任伊始就决心修路。路在哪里修,如何修?资金哪里来?上级支持了一些,缺口还很大,咋办?靠群众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在“四方”会议上,把家底亮给群众,把意义重要性讲给群众。在群众的争议声中、热烈的讨论中集思广益。就这样一套科学完整的实施方案清晰地摆在了眼前。
——修路利用村东跃进渠东边荒废的渠埲比较科学,不占耕地,可以减少拆迁,降低费用;
——修路涉及到古县、南刘、连村3个村,需要调整给土地,5个村民小组分别承担;
——修路的资金不够,18岁至60岁的群众出义务工;
——修路需要的机械施工队伍,在村里四方面代表的监督下进行竞标;施工机械的监督,由老年协会每天派两个人进行计时;
——修路路两侧需要绿化,交给群众,谁栽树、谁受益,并且还要负责路面的养护。
看着涓涓流水流入自家新种植的法桐地里,村民师武中说:“这地能浇上了,我还想再承包20亩地育树苗呢。”望着村东的道路正在向北延伸,今年将连接到主干公路,正在施工一线的村老年协会会长仝今年说:“我这么多年的梦终于实现了,就是去连村赶个集也方便多了”;地里,县里的果树专家正在给果农传授苹果管理技术,果农们高兴地说:“一定要精心管理,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争取卖个好价钱”;夜晚,村里的路灯亮起来了,老党员白学义说:“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了,到那儿都亮堂堂”;周日,古县村的街头巷尾又热闹起来了,村民柴建军说:“每周村干部带头同大家一起搞卫生,环境卫生检查根本不用来,村里每天那儿都是干干净净的。”古县村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下一步,我们要在村里发展、农民增收上做文章,发展果业、苗木业,盖冷藏库、建农场,搞农家乐、修养老院,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古县。”在古县村未来发展规划蓝图前,陈俊洋信心满满地讲述着古县未来的发展。
通讯员 焦玉龙 仪舒玉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