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就是我的亲人

2014-07-17 09:11: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视、触、叩、听”是他长期坚持的诊疗习惯,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在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小电筒、小药筒、听诊器,手上戴着一块发黄的手表。小电筒、小药筒、听诊器、手表,就是他诊断病情的“武器”。他诊疗时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然后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多年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在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

他就是翼城县隆化镇下石门村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范继伟。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扎根在农村,始终如一为乡亲们减除病痛贡献着他的一份绵薄之力。

今年55岁的范继伟,参加乡卫生工作一晃眼已有30个年头,风雨兼程,从未间断,哪怕稍微偷个懒儿,给自己放个假出去走走也没有,只要有机会有培训了,范继伟总会一股脑儿地跑去参加。“卫生室就是我的家,病人就是我的亲人,我若离开了,万一有啥着急上火的病痛怎么办?我是医生就要对他们的健康负责,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范继伟斩钉截铁地说道。

1981年,范继伟带着荣耀、带着最初的梦想,踏上了入伍征程,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白衣战士”,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期间,范继伟依然牵挂着乡亲们,1984年退伍,范继伟毅然决然地选择返乡,扎根乡里。用范继伟的话讲,他的根在隆化镇下石门村,所以,他必须要回到这里。

军人退伍不褪色。从部队卫生员到为一位深受广大群众信赖和赞誉的乡村全科医生,多年来,范继伟一直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自费订阅了各种医学书籍;他在工作中不断努力,练就扎实过硬的基本功,靠的是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在农村医疗卫生室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范继伟始终保持和发扬人民子弟兵的本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乡民缓解病痛中去。

对于范继伟来说,他的工作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有患者,他就接待、诊断、治疗。对待每位患者都会仔细检查,详细的告解,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

1998年6月,村里的一位妇女因小两口拌嘴,就喝了农药闹自杀,范继伟闻讯后迅速赶到现场,由于村卫生设施不完善,范继伟建议并陪同患者家属前往县医院诊治,同时还不停地安抚患者家属。由于抢救及时,患者第二天脱离了危险。

2002年夏天的一天,由于连续下雨,范继伟双腿酸痛的老毛病又犯了,还连带感冒高烧不退,正在输液打吊针的他却听见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村民张益友冒雨赶来,全身哆嗦,断断续续地才讲清楚,原来他家的老太太又犯糊涂,误将安眠药当胃药服用。范继伟一听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本能地拔掉自己输液的针头,顾不上拿避雨的工具,背上医药箱,急切地冒雨直奔张益友家中。经过一个小时的抢救,老太太脱离了危险,可范继伟却当场晕倒了。之后,为了更好地帮助老人恢复,范继伟经常出入张益友家中,老太太更是自豪地说,“继伟,是我儿子,我的亲儿子。”范继伟体贴入微地照顾得到了张益友家人一致称赞。为此,张益友为范继伟专门定制一面锦旗聊表心意。

由于长期呆在卫生所持续工作,范继伟落下了一身毛病,时常是双腿酸痛,血压也上去了,妻子多次劝说让范继伟在家静养,卫生所交给年轻人接管。范继伟也总是嘴上答应着,依旧每天早出晚归。

行医30年来,范继伟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他的足迹踏遍了全村及邻村的街道院落,尽心极力为乡亲们治病。对经济能力差无力就医的,他会主动帮助垫资;对行动不便的和老少无依的,他会定时上门就诊。范继伟对患者强烈的责任心,对工作的积极态度,不仅得到乡亲们的称赞,而且得到了县领导认可,多次被评为县、乡“卫生先进工作者”。

本报记者 李娇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