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扎根山区育新苗

2012-09-10 10:4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引子:民办教师,这个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词汇,曾给无数默默奉献在乡村一线教育的老师们,留下了一段终身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翼城县一个偏远的大山里,有一对夫妻教师,他们从沟里到山上,从南河到北河,从自然村到行政村,30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坚守在教育阵地上,像燃烧在大山深处的一对红蜡烛,照亮了许多孩子的人生之路。
这对夫妻均为尧都岭下的山里人,到如今,他们在大山里为教育事业奋斗了32个年头,他们是许多乡村教师的缩影,在他们身上有许许多多、曲曲折折、感人泪下的故事。
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3日,记者驱车前往翼城县隆化镇石门村石门小学进行采访。
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摇摇晃晃一路颠簸,从县城往东,大约行驶15公里,一座整齐漂亮的村庄映入眼帘,正对着村庄南门的二层小楼便是石门小学。在学校二楼左边的教室里,一位衣着朴素,身材微胖的中年妇女正在给一年级的小学生上数学课,她叫郭英。
从石门村向东约两公里的邻村是尧都村,她的丈夫尹志强任尧都村完小校长。

同年,家住尧都村南沟的郭英也在北坡村开始了自己的民办教师生涯。
隆化镇区的南沟,沟壑纵横,一条蜿蜒道路将附近的几个小村庄串联起来。在那个交通并不方便的年代,很多民办老师每两个星期回一次家,他们二人也不例外。巧合的是,许多次尹志强从东白驹村回南坡的路上都能碰见回南沟村的郭英,两个人一个向西,一个向东,虽然经常偶遇,但从未打过招呼。
“那时候,我非常喜欢教学,特别对语文教学的兴致更高。当了老师,也算是有了一份工作,接下来就该考虑成家了,父母希望我能找一个同行,一方面两人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也感觉做老师的女孩相对比较知书达理。”缘分往往本该如此,村里有人要把在尹志强家北边坡上小学里的一位女老师介绍给他,而这位女老师恰巧就是他每次周末回家时都能遇见的郭英。
由于郭英的父母早逝,家里的事情多由兄长操持。郭、尹二人相处了3个月左右,便在亲人们的支持下订婚。第二年正月,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采访中记者看到,这两位老师保留下来的荣誉证书摞起来有一尺高。这些证书有镇政府颁发的,有县教育局奖励的,这些都是他们辛勤付出换来的。
夫妻二人在工作上互助互勉。尹志强先后在这座大山里的小营村、黄家垣、尧都村、石门村、上吴村、北张村、东白驹、西白驹等村庄当过老师。考虑到家庭安稳,郭英曾先后在离家较近的几个村庄任教。
     ●收入微薄 依然坚守三尺讲台
面对这种窘迫状况,尹志强也有动过改行的念头。“连襟在内蒙古的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给出了每月最少能挣1500元的保证。”上世纪九十年代,每月工资1500元,是有相当诱惑力的,可回头看看自己站了十几年的讲台和山村孩子求知若渴的目光,让他彻夜辗转难眠。“最后还是咬牙留了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作为普通的民办教师,夫妻二人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最多能挣到300元。而此时,孩子已渐渐长大,微薄的收入很难应付正常的家庭开支。
转眼间,女儿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但因为实在拿不出1000元的学费,只好选择了镇里一所师资普通的中学就读,尽管如此,每个学期的学费仍然是全家最发愁的事情。“当时学校的规定是谁交了学费就给谁发教科书,不交学费的孩子领不到书本,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我通过朋友求情,先给孩子发书,随后等把家里养的那头猪卖了,凑够学费再赶紧交上去。”尹志强说那会儿家里紧张时,连日常生活上油盐酱醋都买不起,想从父亲那里借钱,但毕竟兄弟多了,又不好意思开口,所以只好到商店赊账。无奈,夫妻二人每年只得养两头猪用来补贴、维持生计。
“那时候就想着慢慢熬吧,相信国家政策,总有一天会转成公办教师”尹志强说道。
     ●桃李满园 回报山乡不图名利
“我的老师像妈妈”,我的老师像奶奶”不善言谈的郭英风趣地说,这是她教过的学生写的作文。30多年,他们也没有统计过到底教了多少学生,而他们呆过的山村却能记清。“东白驹两年”、黄家垣3年”……黄家垣是距家最远的山村,那是桥上镇最偏远的村子。
“如今,我是爷爷辈的小学老师了……”尹志强说。当年教过的学生早已成家立业,学生的孩子又走进了他们任教的小学,两代人见了他们都称“老师好”。“这时我心里美极了”尹志强高兴地说,这是没有走出大山的学生说的话。而走出的学生,过年回家时都不忘来拜访他们。
如今,和他们同一时间任教的一些老教师,有的在转正之后岗位也慢慢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的学校,而有的则没有坚持到转正中途便匆匆转行了,这对夫妻教师却一直坚守在大山,他们熟悉这里与教育有关的一切。
当记者问道“以前是否想过调到县城上班”时,夫妻二人都摇摇头,同时也道出了心声:家在这里,不想离开,这里也需要我们,农村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年轻的教师都不愿意一直留在农村,我们年纪大了,但是在教学经验上占优势,如果大家都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办。家里条件好点的,家长可能就会陪孩子到县城读书,可是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条件都很一般,更别提相对贫困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只能在村里就读,尽管如此,也绝对不能让这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长大后都能走出大山,闯出一片天地。”
其实在农村,有很多像尹志强夫妻这样的教师,他们把自己的大半生无私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回报山乡,不求索取,并为之奋力拼搏,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他们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民教师,是大山深处教育事业永远的忠魂。(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