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曾经的“铁饭碗”,开始了摄影人生;多年后,他用熟悉的镜头记录下一次次感动,在本真的艺术里找到了归宿。他叫张军,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国家级儿童摄影培训师,临汾首家“咖啡厅式”儿童摄影会馆——巴拉嘟嘟创建人。
借来的海鸥牌相机
走进暗咖色木质风格的“咖啡屋”,翻开墙架上摆放的软皮本子,一组组返璞归真、传递着生机希望的幼儿照映入眼帘,这些真实唯美的照片,不禁令人生出无限遐想。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与众不同的“优雅”艺术品却出自于一个有着阳刚之气的盛年男子。
说起与摄影结缘之旅,张军颇为得意。读小学时,偶然间看到母亲单位的海鸥牌相机,年幼的张军一下子迷上了这个新奇的东西,拿在手里爱不释手。这个相机经常被张军借来拍照,一些照片在临汾市小摄影师比赛中 还拿了奖。也正是这个相机,让张军萌生了摄影的梦想。
2001年,张军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佳能20D,从那时起,他手中的相机再也没放下过,一张张城市风光、人物纪实等等通过相机放大定格,成为永恒记忆,保存在相册库中。
镜头与心灵的撞击
摄影的辛苦常常不为人知,不仅需要身临其境,更需要跋山涉水;不仅需要持久的热忱,更需要时间的保障。
面对摄影与工作的双重抉择,2004年,张军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不顾家人劝说,毅然辞掉稳定的工作,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摄影,与临汾摄影协会前辈、同仁前往全国各地采风,拍摄大量风光、纪实类题材摄影作品。“哪里最险,哪里没有路,我们就往哪里走。”提起摄影,张军说笑中仍心有余悸。
壶口出现百年不遇凌汛的那一年,凌晨2点,接到吉县影友打来的电话,张军知道每年一遇的壶口凌汛又来了。电话挂断后,他没多想,凌晨3点半起身驱车沿着盘山路赶往壶口,第一时间拍摄了“壶口百年不遇特大凌汛”纪实照片,被中央台新闻周刊栏目采用。
对张军来说,为了摄影,自己可以舍弃一切甚至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有时候,为了拍到一张照片,突然间一脚踩空,人摔倒、相机摔坏;有时站在水里不小心滑到,相机落水;被刺儿划伤,磕碰坏镜头、机身更是家常便饭。
2007年,在一次摄影爱好者采风途中,张军看到一辆7座面包车上挤了20多个孩子,有的孩子因为上不了车哇哇大哭。张军既被孩子们求学欲望感动,也为他们的安全担忧,在瞬间抓拍了《拥挤的校车》。他期望用这张照片唤起人们对校车安全的重视,对农村适龄儿童就学的关注。也是这一次体验,让张军决定将视角转向了儿童。有一次参加上海全国儿童人像摄影展,在一张张摄影作品前,他久久驻足。镜头与心灵的撞击让他走向另一个新的起点。
本真岁月的记录者
2010年,张军决定创办自己的儿童摄影工作室,专门为儿童拍照。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他用心拍摄每一张照片,在自然唯美的画面中,融入对爱、对生活的理解。“有时候剪辑照片,看到一些画面,自己会感动的流出泪。”面对童真,面对成长,张军坦诚中夹杂着些许感动。
一组组镜头,记录下来的是平凡与安静,却捕捉到了生命的光彩。
“一个摄影家知道在花朵后面有全世界的苦难,经由这朵花,他可以触碰到别的东西。”正是对摄影的理解,让张军在摄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历久弥坚。他的摄影作品追求本真童趣,摒弃浮华做作,在平凡的岁月里,创造了一个个有意义的表述。在儿童摄影的道路上渐入佳境,张军的选片率从刚开始的30%上升到现在的95%,这些精雕细琢的工夫背后,汇聚着一个摄影人对艺术的执著与敬畏。而今,张军定期在全国开展培训。在行程紧凑的培训中,他将自己唯美的拍摄风格和理念传达给全国各地更多的儿童摄影师。
他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摄影,就应该传递本真,记录真实。
记者 闫锐鹏 郭强 秦芳媛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