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赵虎卿,我久闻其名。还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就听人说:“赵城有一位才子,能书善画”。十三四岁就能用仿宋体刻蜡板,用艺术字出墙报,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好评。
赵虎卿,1950年6月出生于洪洞县前街村。父亲赵普,是个朴实敦厚的农民。他自幼聪明好学、尤喜书画。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写字画画更是同辈中的佼佼者。
“前街赵氏”在清末民初乃赵城县名门望族、家境殷实、人才辈出。他的爷爷辈中赵东阳、赵近阳就是闻名一方的慈善家、医学家、书法家,受其家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虎卿性格可靠善良,待人谦和,而且从小对书法情有独钟。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他和同学们一道到北京进行大串连。每到一地,他都要到新华书店去看书,到大街上观看大字报(学字)。尤其是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和红墙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两行大字深深地吸引了他。北京串联使他大开眼界,拓展了胸襟。
回到赵城,校园两派争斗不断升级,书是读不成了。17岁的赵虎卿只得卷起铺盖当起了个地道的农民。从此,他就跟黄土地打起了交道。那年月,集体劳动十分繁重,春种夏收全靠人力,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年轻的赵虎卿满不在乎肩膀磨肿了,双手打满茧,他白天田间劳作,晚上坚持写一会儿字。他从临赵孟頫字帖入手,尔后又临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久而久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当时,前街村是文化村,支书蔡黑达重视政治宣传,抹了两块大黑板定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由两个突击队各写一块。其中一块就分配给赵虎卿。他写得这块黑板内容好、字也好,得到广泛赞誉。他被提拔为团支部书记、大队统计,后来还当选了洪洞县第七届、八届人大代表。村里一位叫李世杰的老学究看中了赵虎卿的字,主动找他谈书法的感受和体会。一来二去,俩人便成了忘年交。本村的宋家,对春联特别讲究,每年都要专请李先生书写春联。这一年年关,不巧李先生病了,他推荐去找虎卿写,老宋有点信不过,李先生说:“这孩子虽然只有18岁,但他的字其实在我之上,你试试就知道了”。等到虎卿研好墨,铺好纸,刚一下笔,老宋便连声叫好。从此以后,社员们请虎卿写春联的人愈来愈多,每年都要写到除夕之夜。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一浪一高过一浪。这个时期也是赵虎卿工作上最繁忙,生活上最艰苦,书法上最勤奋的年代。
一是他一人身兼多职:团支书、大队统计,保管、出纳,整天忙得团团转;二是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小,三个孩子都要念书,经济上十分拮据;三是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已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再苦再累也要每天坚持练两个小时,买不起墨汁就用水来写,没有纸就找旧报纸……废寝忘食一练就是十多年,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他先后被赵城焦化集团、康老公司、远中公司聘任为办公室主任、主办会计,但不管到了哪里,他都与文房四宝为伴,书法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每年腊月是他最忙的日子,单位要结账,要发放工资,各单位、各车间甚至员工的春联都要他写。每年都要写几百幅,甚至上千幅。
1999年,洪洞县赵城分会书法家协会成立,他积极参加了该会的各项活动,虚心听取省、市书法家的点评指导。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努力吸取书法名家的特点,结合自己的长处,感受古法,不断调整,滋养自身,调动全部情感意志和悟性进入最佳状态,把古代法帖和近现代林散之、沈鹏、胡抗美等人的书法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心手双畅,形成了他自己草书的独特风貌,得到了同仁的称道、名家的认可,并在一次次的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2001年7月举行的《红旗颂书法大赛》中,他的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2002年8月,在全国“三立杯”书画大展中获优秀奖。
2003年12月,他的作品入选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画大展。
2004年,入选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美术研究所举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画展。
2004年,他的书法作品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中获铜奖。
2006年4月—5月,他的书法作品在临汾晋中六县(市)书画联展巡回展出。
2006年11月,他的书法作品入选《山西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大展》。
2008年,其行草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和谐中华》书画大展。
2009年,入展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新人书法篆刻展》,同年被授予“中华当代艺术精英”光荣称号。
……
十多年来,他取得了一连串的好成绩,并先后被吸收为洪洞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个人成为书法家不易,一个农民能成为书法家则更难。赵虎卿先生热爱书法艺术,数十年矢志不渝、苦苦追求、历尽坷坎、坚持不懈,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布衣书法家”,这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李长青)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