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富海(左二)为北京来的探访者讲解丁村历史
丁村,那座明万历21年的四合院民宅前,80岁的陶富海站在那里,一张脸被太阳晒成了古铜色,像一尊庄严的雕像。院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是花椒树。40多年来,陶富海就站在这两棵树下,迎来送往多少慕名探访丁村的客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提起丁村,必然会提起陶富海;提起陶富海,一定要说起丁村。陶富海,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丁村……
一
但凡见过陶富海的外地人,都会被陶富海“导游”时那一口标准的“京腔”所迷惑,许多人误以为他是京城来的大专家。孰不知,他是土生土长的襄汾县南贾村人。许多人都知道,陶富海是我省文物考古界屈指可数的研究馆员之一,然而,他35岁才叩开考古的大门,文化程度只是完小。
陶富海生于1935年,由于家境贫寒,刚刚完小毕业便辍学了。参加工作后,几经周折调回到襄汾县文化馆,主要从事文艺工作。1969年初,由于文化馆人事变动,上级宣布由陶富海接手文物考古工作,这一年他35岁。
文物考古特有的文化魅力,使陶富海越来越深地爱上了这一行。他行程数千里下乡调查文物情况,宣传文物知识,提高群众保护文物意识。他走遍了襄汾200多个乡村,复查全县古文化遗址100多处、古墓葬30余座、古建筑20多处,并对其中重要的进行了测绘、照相、记录,建立档案。寒来暑往,摸打滚爬,他渐渐成了行家里手。
1975年夏天,一场洪水袭来,丁村人化石产地54∶100地点保护工作受到威胁。在陶富海的奔走呼吁下,国家文物局决定在次年雨季来临之前,对这一“宝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在这次历时3个月的大规模行动中,陶富海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工夫不负有心人,发掘队在54∶100地点又发掘了一块意义重大的幼儿右顶骨化石。与上级考古专家一同工作,陶富海的考古业务水平在这次难得的工作实践中有了极大提高,对考古工作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天道酬勤,经过陶富海及一些考古专家的发现证实,丁村遗址不仅限于汾河东岸单一的中期文化的11个点,而是扩及汾河两岸,时间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达20万年之久。这一发现为研究丁村文化的来龙去脉及有关细石器分布、演化提供了异常宝贵的资料,并在地质时代划分上找到了新的有力证据。陶富海为此撰写论文,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50周年纪念会上交流,反响极大。他被评为山西省文物考古先进工作者,成了我省考古战线的典型。
二
丁村遗址的发现,使丁村那自明万历至清末的40座四合院民居建筑群落,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关注。那时,民居虽然成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时代和条件所限,一直被村民居住着。
70年代末期,住在丁村现存最早的明万历21年的四合院民宅里的韩姓房主,因为要给儿子娶媳妇,准备拆旧房盖新房。陶富海得知这个消息后,去丁村苦口婆心地劝说。之后,他又急忙赶去太原向省文管会汇报,并陪同有关人员到襄汾调查。最后文管部门决定将北厅买回来,陶富海为此又做了许多善后工作,才成就了丁村第一宗民居的收购。
现在的丁村民俗博物馆第一展览大厅,建于明万历40年,当年也面临着危险的境地,被卖给了侯马一家建材厂,而且已经开始溜瓦。为了保护收购它,陶富海连轴转,辗转丁村、襄汾、太原,3天3夜没有合眼,几番讨价还价,院落保住了……从此,丁村民居保护的局面扭转了,陶富海又继续做工作,陆陆续续地收购,达到了现在40座院落的规模。
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大院,都凝结着陶富海当年的心血和汗水。
院落保住后,陶富海又全力投入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他跑遍了襄汾、洪洞、稷山等地,回收了6大类近5000件文物。现在丁村民俗博物馆里90%的文物都是他收回来的,而且他回收的文物没有贵的也没有假的。
沙女村的李姓老乡,送来了雕刻着龙的灵璧石盒,当时他就认为不是等闲之物,老乡只要200元,结果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此盒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阎店刘姓人家有红木八扇屏,好多文物贩子去收,都没有卖,但是听说丁村搞民俗博物馆,当家的刘老汉亲自送到丁村,只要180元,他说,卖给贩子我一辈子再也见不着了,放在这里,我想看就来了……
回忆起收文物的日子,他是喟叹不已:“老百姓最实在、最质朴,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丁村民俗博物馆是搞不成的。”
文物陆续收回,50岁的陶富海开始带人陈列布展,他挖空心思,反复琢磨,所有展厅都亲自布置。那段时间里,他顾不上吃饭睡觉,顾不上刮胡子理头发,几乎不出展厅的门,饿了就啃馒头,渴了就喝白开水,累了就靠墙闭闭眼。中国第一的丁村民俗博物馆开展之际,他已是蓬头垢面,人整个瘦了一圈,然而心里却觉得满足……
三
1995年,到了退休年龄的陶富海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对丁村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停止。
这时的他,妻子已去世多年,儿女们都来接他去县城享清福。他却摇摇头,独自一人借住在丁村一处明代民宅里。每天早晨和黄昏,在丁村的乡间小道上,都会看到他孑然独行的身影,他静静地看着日落和日出,看着炊烟在村庄袅袅升起……他知道,丁村寄托了他一生的追求,此生,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片土地了……
掐指算来,在退下来的20年光阴中,陶富海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不仅继续挖掘丁村可能有的文化遗存,而且还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对陶寺文化、龙文化、尧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在《文物》《大自然》《山西日报》《临汾日报》等报刊发表颇有灵性的文章,还著作编辑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村》、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阳民俗丛谈》、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丁村民宅与民俗》、山西文史资料专辑出版的《丁村遗址发掘与研究》。另外还有由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作为平阳文化研究丛书出版的《丁村文化》《丁村民宅》《陶寺遗址》《古城汾城》《古村落南贾》等书籍。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2万字的《平阳民俗丛谭》,他的研究成果就占10万字。他还应邀赴日本与国外的民俗学家交流,并在东京大学讲学。
丁村,这个40年前在晋南大地上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如今“辉煌”了:《乔家大院》摄制组在这里考察过,《小鬼智多星》摄制组在这里驻扎拍摄,电影《白鹿原》摄制组在这儿取景……2012年11月17日,45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公布。在入选名单的第6项里:山西省襄汾县的丁村古建筑群与山陕古民居、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赫然在列。
然而陶富海呢?耄耋之年的他生活极其简朴,没有置办房产,上没有片瓦,下没有寸地,在借住的2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脑就是他的全部家产。但他却说:“我这一辈子很富有,你们看这40座院落、近5000件的文物……”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