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老匾背后的故事

2013-07-23 17:05: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六必居”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根账。
    “六必居”是临汾人在北京创办的老字号,已经延续了近600年的历史。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六必居”身处京畿要地的繁华路段,在历次朝代更迭、时代变迁、战火焚烧、兵匪抢掠中,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甚至死而复生,得益于东家决策正确,经理管理有方,伙友们忠勇有加,酱菜制作保证质量,特别重视商品的社会信誉。因而尽管饱经沧桑,却历久不衰,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信誉。这里,记者查阅了《晋商史料大全》、《尧都文史》等资料,并采访了“六必居”现任的领导及故人的后人,仅在“六必居”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采撷三两朵浪花,讲述一个商业传奇故事。
    经“六必居”史料记载:因郭、原两家无力做此生理,今郭桂芳、原杼两家因乏用,情愿将此房、字号、家具、生意铺底,各等项情一概均彻底澄清,归并卖于赵名下,永远为业。”由此可以看出,曾经有一个时期,六必居”只姓赵,归赵家一姓所有。
    当时,六必居”只有赵姓老三门,资金12000两白银,可是到后来,股东花名册上出现了贾姓与霍姓,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族企业里,怎么会出现两个外姓人呢?这里面有故事。
    道光某年,经理贾颐管理期间,账面上出现了1800两白银的“窟窿”,厚道的贾经理不愿意让东家受损,自己拿银子补了这个经营亏空,东家感动于他的忠诚与质朴,为此给他立了一股,具体细节,现无法查证,记者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六必居”《合伙契约》及《股东组织简章》的保存者——尧都区乔李村的霍绍基,给我们提供了霍家成为“六必居”股东的详细而可靠的说明。霍绍基是“庚子事变”时加入股本者霍凌云的孙子,霍绍基说,其祖父霍凌云青年时期即入“六必居”学徒,为人勤谨诚实,深得东家信赖。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肆烧杀抢掠,前门外一片火海。观音寺、大栅栏、粮食店等所有店铺都被焚烧,六必居”自是难免,被烧得只剩后场的两间房子。当时东家、伙计纷纷离店,只有霍凌云一人和一条狗留下看守,大火中,霍凌云将“六必居”的镇店之宝,那块传世老匾和一套账簿抢出,藏入后院地窖中。
    火灾过后,东家对护匾有功的伙计霍凌云感激涕零,遂委以重任,聘任他做经理。第二年,在霍凌云主持下,索回部分“六必居”外欠债务,曾被东家辞去的学徒孙万泰等几位伙友从修葺故宫剩下的材料中偷来一些木料,基本照原样重建了“六必居”。东家因霍凌云在看守和重建中立有大功,于是,特制了一块匾,上书“为守兼优”,以表彰他的功绩,又要送他许多银两,霍坚辞不受,东家遂决定送霍一股(占总股的十二分之一,也叫送股或配股),从此霍家就成了“六必居”的股东成员,霍凌云任经理直到1930年前后去世,也可以说是“终身经理”,为守兼优”的匾一直悬挂在“六必居”店内右侧墙上,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
    关于保护“六必居”老匾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说护匾的人是当时的后场伙计张夺标。
    “庚子大火”烧起来后,位居前门外大街的“六必居”也难逃厄运,东家为了安全起见,为大家发了盘缠避难,自己也匆匆离开,唯后场伙计张夺标没有走。张夺标(尧都区东杜村人)是孤儿,自从在“六必居”学徒以来,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视“六必居”为生命,眼看着自己的家要遇难,他毅然誓死守店,他深知店门口的老匾是一块金字招牌,是镇店之宝,眼看着大火快烧过来了,他只身一人飞快地从马房跑到前店门口,费尽力气小心翼翼地把“六必居”老匾抱到后院,又找了几块油布和麻袋,将老匾包扎严实,用铁锨把磨房旁墙角的牲口粪刨开,再把牌匾放进去,重新把粪便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使这块传世老匾得以保全。因护匾有功,张夺标被破格提升为制作坊粮仓保管兼掌管磨坊事务。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却亦随即失败,军阀混战祸延中华。京城浩劫接连不断,张夺标不顾一切地保护园内财产,能埋的埋,能藏的藏,最重要的是,他把保存的账本票据装进麻袋里藏到了一个最安全的地方。局势好转后,东家和大部分店员又返回店里,大家看着一地狼藉,都束手无策。正在大家绝望之时,张夺标把账本“完璧归赵”,交还给东家。好大一会儿,东家才镇静下来,对着所有在场的人郑重其事地高声说:十多年前,夺标护匾有功,这一次,夺标不但又救了‘六必居’,而且救了大家,救了我,救了我全家人!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宣布,从今往后,六必居’不再请大掌柜,张夺标就是我为咱‘六必居’请的大总管、大掌柜!”就这样,张夺标从一个贫穷的农村孩子,一个曾经在作坊里踩过大箩的苦力、喂过牲口的马夫、粮仓的管理员,在刚进入而立之年后,竟然当上了名震京师的“六必居”大总管,一干就是40年。40多年中,他严格依照店规治业,厚诚清正,俭朴无私,宽以待人,事无巨细,亲躬善理,赢得一片赞誉,六必居”的知名度更高了,信誉更好了,业务拓展得更宽了,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
    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时届75岁高龄的大总管张夺标老人才告老还乡,只身回到临汾老家东杜村。
    斯人已故。很多精彩的故事我们只能听后人口口相传,因为缺少史料性的文字资料支撑,至于当年真正保匾护账的人究竟是霍凌云还是张夺标,今人已经难以查证,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员工以店为家、忠勇诚信的精神,一种东家慧眼识人、知恩图报的境界,当这两种精神境界相逢,既发展了企业,又成就了自己,造就了一个商业传奇。读史明智,这些故事对我们今人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图记者韩晓芳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