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雨过天晴,太阳炙烤,地冒蒸气,坐在家中不动也流汗水。洪洞县万安古镇,83岁的耄耋老人董木祥从百宝箱中翻出了一个小包,白色的包布已变成浅黄色,解开小包,几枚纪念章出现在眼前。“一晃60年过去了。”他拿着抗美援朝赴朝慰问团赠送的和平鸽纪念章说,1953年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议》生效日,当年11月初赴朝慰问团到他所在部队慰问,并赠送了他这枚纪念章。
19岁那年,随着省城太原的解放,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华北野战军第18兵团60军180师538团一营三边二排四班。随后他所在的部队又加入了彭德怀元帅领导的解放大西北战斗序列。
“在秦岭与国民党残部和土匪打了一场恶仗。部队准备攻打宝鸡,还没有到达集结地,守城的国民党军已经闻风而逃。”董木祥说,经过短暂的休整动员,他的部队又加入了解放大西南的战斗行列。
从宝鸡出发,部队在广元附近的剑门关打了一场攻坚战。当董木祥冲到剑门关的一座碉堡门前时,里边的国民党兵举起了双手投降。排长告诉他,俘虏由后面的部队处理,咱们只管向西南前进,时间就是胜利,这是上级挺进西南的方针。他与战友们又马不停蹄地向四川盆地进军。
1949年11月,部队在成都集结点名,首长点到董木祥的名字,让他出列,并当着那么多战友的面说,就是这个小鬼,1800里地没有掉队。他获得了表扬,还领到一枚解放大西南纪念章。
剿匪难,朝鲜战事急。1951年,董木祥随部队刚跨过鸭绿江,上级就抽调他到高炮团学驾驶,后又返回安东待命。那时用的是从苏联进口的37高炮,在安东待了半月有余,他与战友乘闷罐火车从安东到山东基地进行强化训练。除了学驾驶还要学高炮操作技术,3个月后,再次乘车出发,部队白天停晚上走,过了鸭绿江,到了新义州,在一个叫孤山的构筑阵地待了几个月。
后来,部队又移防到元山高垣县(音)火车站和铁道桥附近布阵,主要任务是保护车站和桥梁。1951年,也记不清是哪一天了,美军出动了一二百架飞机,黑压压的一片,向车站和桥梁扑来,早已待命的高炮喷着“火蛇”向飞机射去。那一仗打下了一架飞机,还俘虏了一名美军飞行员,班长马金田亲自驾车将俘虏送到了军部。
1952年6月的一天,吃了亏的美军也改变了战术,太阳刚从东方升起,30架飞机分三个批次,而且分工明确,火车站、桥梁、高炮阵地,每个目标10架飞机。由于是逆光,给炮手瞄准增加了难度。美军的一颗炸弹正好扔在了高炮阵地上,班长和5名战士壮烈牺牲,还有一名战士身负重伤。
与美军飞机的对垒一直持续到1953年的7月停战协议生效,看完祖国赴朝慰问团的演出,董木祥才拖着久病的身体住进了松花江地道镇医院养病,病情好转,又回到部队。不久,随大部队回到了祖国。1954年,耳病、胃病、眼病复发,又住进了徐州第88野战医院,1955年转业回乡。
“中国说大也不大,1955年我在临汾眼科医院看完病后,碰到了多年不见的遆姓连长。”董木祥说,转业回到家乡,眼病不时复发,在临汾街头远远地看见一男子的身影与遆连长相似,他便大胆地叫了一声遆连长。遆连长回过头来,便与他抱在一起。遆连长是小东关人,还给了他一张电影票,并告诉他来临汾就到家里来。
遆连长是他参加解放军后的第一任连长,又是晋南人,所以记忆特深,到了宝鸡后,遆连长与他分手,他挺进大西南,遆连长调到了兄弟部队。
采访结束时,老人高兴地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算幸运和幸福的了。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