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的玉米不一样?今年的玉米结了婚,脸上擦胭又抹粉,办了喜事一大庄,她怎能不往上长?……”
这是1957年重阳节时,景捷升发表过的一首关于玉米人工授粉后喜获丰收的诗歌,时隔半个多世纪,他背起这首诗歌还是特别有激情。
景捷升,1937年7月7日生于尧都区泊段村,中共党员,文学硕士研究生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乡土世人协会理事。1956年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前进》《火花》等2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杂文、文学报告等300余万字。其中,农家小院》《多年不见了》《生活的情歌》《没有遗忘的角落》等数10首诗歌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奖,没有遗忘的角落》获首届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入选《世界文艺博览——中国文学》。他57年坚持为农民写诗,为农民而歌,先后出版《农村短笛》《牵牛花》《生活的情歌》《新农村之歌》《火红的晚霞》《童年的星空》等诗集讴歌劳动之美、新农村之变、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我不是农民,但是我的诗都是反映农村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为农村的这片热土上总有吸引我的地方。”景捷升说。
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热情开朗、思想敏锐、善言健谈、直率豁达的76岁老人景捷升。
“在写《彩铃响了》这首诗的时候,我描写了一个在村头打饼子的妇女,给远在河北工地上干活的丈夫打电话,打了好久才打通的场面。”景捷升说,丈夫出门打工,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加上一来一去的短信,使我的内心有了感触,他们生活的不易和相互间的真情打动了我,于是用他们对话的形式,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心、对子女的爱心和对老人的孝心,从侧面也反映了外出务工是农村转型发展时期的一个现状。”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能感受到景老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更看出了他对农民、农村的炙热情感。正如他在文中曾写道,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农民群众呼唤大众化的文学作品,文学工作者必须真正沉下去,俯下身子,走进基层,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像赵树理那样“用农民的感情、农民的语言来写农民”,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