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8点50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的血液科采集室内,伴着病床旁一台造血干细胞提取机轻微的轰鸣声,鲜红的血液从襄汾县工商局干部郭建平的左臂血管里流入全封闭的输血管道,由提取机提出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再由右臂血管缓缓流回他的体内。这一进一出提取到的“生命种子”,将给一位正在山东省济南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9岁白血病男孩儿带去重生的希望和生命的再度起航。
这是郭建平继前一天捐献154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之后的第二次捐献。
救一个生命,多一个儿子
14日中午12点40分,近4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工作结束后,“老郭”稍事休息,和前来看望的同事一起吃了饭,静静等待济南那边的消息。当天下午,受方医院的相关人员紧急将“生命种子”带回化验,根据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患者的体重情况,决定15日是否继续捐献。下午18点37分,正被同事打趣的“老郭”接到了第二天继续捐献的通知,同事们恍然大悟,“怪不得好喝口小酒儿的老郭转了性,原来是为继续捐献做打算”。
和前一天一样,15日早上6点30分,郭建平空腹抽了做血常规化验的血,打了一针“动员剂”,和陪同自己的妻姐夫一起吃了点儿清淡的早饭,便返回采集室,精神饱满地等待第二次造血干细胞采集。8点47分,一切准备就 绪,采集工作正式开始。
“怎么还没有上来?”躺在采集床上的郭建平,盯着空瘪的储血袋,左手不住地捏攥着增强血液压力的蓝色握力球,有些担心地问,“是不是握力球握得节奏太慢,压力不够?”“快了,机器启动运转有一个过程,您不用捏快,小心手酸”,山大二院血液科采集室医护人员郭建玉从电子显示屏收回目光,细心叮嘱道。
“好了,终于上来了,您瞧”,9点35分,接近指甲盖颜色的富含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通过细细的导管缓缓进入储血袋,郭建玉指给“老郭”看,“今天比昨天好,一团团的干细胞比较密集”。
“出货了就好!”郭建平盯着储血袋,长舒了一口气,一脸欣慰。
由于他的积极配合,提取工作进展顺利,提前完成采集量。“多采点,别让孩子不够用!”在老郭的一再要求下,医护人员最终采集了98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您对您这三儿子可够好的啊!”“正是好年纪,得这么个病,不容易呀。能配型成功是我们爷儿俩的缘分,就当给三儿子捐了……”面对医护人员眼眶湿润的温馨调侃,郭建平轻叹了一口气爱怜道。
老郭爱心捐献,绝不是偶然
“老郭的三儿子”是大家对19岁患病男孩的称呼。原来老郭有两个儿子,他把这个未曾谋面的山东小伙儿当成了自己第三个儿子。
2007年6月2日,郭建平一如往常参加献血时,工作人员在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他当场填写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采集了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血样信息随后被录入了中华骨髓库。2013年7月16日,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老郭得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后,当即表示同意捐献,并于8月2日在临汾采集血样进行HLA(人体白细胞抗原)高分辨检测;9月9日,接到5个位点10个基因有8个高度相合的HLA高分辨检测结果的老郭,只身赴山大二院接受体检,签署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10月9日,他再次赶赴山大二院,接受了为期4天的“动员剂”注射,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郭建平1965年出生,在襄汾县古城镇工商所工作,是一位有着30年工龄的基层公务员。他为人随和,乐于助人,工作上兢兢业业,坚持原则又乐于为商户解忧除困,深受单位领导同事和服务商户的尊敬和赞誉,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郭”。
老郭为人低调,做好事不张扬,但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热心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每次捐款他都默默捐出近半个月的工资;工商户有什么诉求,他总是耐心讲解相关规定,当成自家的事去办,就在捐献期间,他还通过电话耐心回复一个商户的咨询。
自上世纪90年代积极响应单位倡议第一次免费献血以来,每逢遇到献血车,他都要走上前去主动捐献,至今,他已献血十余次,累计4000余毫升。
孩子啥时候能好,要告诉我
“恩人:您好!感谢您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让我有了再一次活下去的希望,也谢谢您让我有机会去照顾我的家人。19岁的年纪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平淡的学习生活,查出病情,让我到了绝望的边缘,也让全家人对我寄予的希望破灭,为我担心。直到您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又让我有了生活和追求理想的机会,虽然我们不曾相识,但是正因为您的爱心和风险,改变了我的命运,是您给了我重新活下去的机会……”10月14日下午,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将这封“老郭三儿子”的感谢信交到郭建平手中。老郭双手接过,从信封里抽出信件小心展开,认真地看了两遍,眼眶湿润,沉默了良久,又小心地将信收好,问道:“小杨,那边有没有消息,明天还抽不抽?不保险的话就再抽点。”根据有关规定,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供受双方一般情况下不能知道对方的姓名、住址等信息,也不能直接联系。郭建平只知道对方是一个1994年出生的身患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山东籍男孩。
“这种白血病好治吗?我的造血干细胞能救他吗?”在干细胞采集过程中,郭建平不顾手臂的酸麻,一连串地咨询红十字会和省二院的工作人员。当得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吃药维持,但根治方法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他躺在床上,露出欣慰的笑,说:“孩子啥时候好了一定要告诉我。”深秋的龙城,在几场秋雨的冲刷下,较来时更加萧瑟寒凉,但郭建平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通讯员 郑少婕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