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医生蔡晓刚

2013-10-24 09:07: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蔡晓刚是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的一名医生,1985年10月中学毕业后来到洪洞县中医医院跟随老中医孔祝三学医至今已有28个年头,28年的风风雨雨,他把最美好的年华和聪明才智奉献给医疗卫生事业,在平凡岗位上实现着人生价值。

1986年,洪洞县中医医院成立针灸科,在孔祝三的举荐下,蔡晓刚成了一名针灸大夫。

当时蔡晓刚16岁,由于他没有进入过正式中医学院的学习,年龄又小,每天只是跟随孔祝三接诊患者。为了充实自己,1987年蔡晓刚报名参加了天津中华针灸进修学院针灸大专班的函授学习。经过3年的系统学习,蔡晓刚进步很快。

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蔡晓刚在《中国针灸》杂志上看到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举办“全国高级针灸进修学习班”。他立即报名参加,在学习班上蔡晓刚聆听到了程莘农、王雪苔、田从豁等几位我国针灸专家的讲座,通过半个月的学习使他耳目一新,学到了好多平时根本无法学到的实用技术。回到单位后,蔡晓刚把学到的知识用于临床效果非常好。

1992年10月一天下午,不到两个小时内有两名不明原因的鼻出血患者到医院五官科就诊,较为严重的一名出血已达数小时,患者来时已用两卷卫生纸,用纸塞住鼻孔血就从嘴中流出,白纸马上变成了红色,将纸取出鲜血就会从鼻孔不断地向外涌,五官科用了好多办法均不能止血。五官科和针灸科是隔壁,得知这一情况后,蔡晓刚主动提出用针灸试试。他随即拿来1寸毫针在患者一侧的太溪穴上扎了一针,略施捻转补法后就见患者的鼻出血豁然减少,令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讶,接着五官科善后患者康复。针刺太溪穴治疗鼻出血这一方法就是蔡晓刚在学习班上听程莘农老师讲的小故事后运用于临床的。另外的一例患者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治愈。2000年,蔡晓刚又参加了中国针灸学会知名专家经验传授班学习,在针灸专家贺普仁的指导下,他在火针的运用方面成绩喜人;2004年参加了薄氏腹针师资班学习,学习后蔡晓刚把薄氏腹针运用于腰椎病的治疗上效果极佳。除此之外,蔡晓刚还自费订阅《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达20年之久,期期杂志必看,篇篇文章必读,从不间断。

通过对民间疗法的挖掘,蔡晓刚整理出了“火针平衡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只需每周1次至2次治疗,一般6次左右就可康复。

在诊治中,蔡晓刚发现天突穴的取穴方法和施术部位有出入,不符合中医针灸的取穴及针刺理论,也不利于该穴的临床运用,后经反复摸索提出了“天突穴的安全针刺法”并运用于临床,拓宽了该穴的临床应用范围,是取穴和施术还原于一点上,是天突穴的取穴、针刺方法“回归正宗”,相关论文经《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刊登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重视。

蔡晓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融会贯通的治学理念,时时处处从如何让患者能以更少的取穴、更少的费用、更好的疗效角度考虑在临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在埋线疗法和针灸经皮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揿针靶点埋刺”治疗经筋病效果不错;“火针、拔罐一体法”治疗颈椎病、风湿痹症得到了患者的接受;“头五四关内三”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效果明显……20余年来,蔡晓刚撰写针灸方面的论文(科普文章)200余篇,分别发表于《国际临床针灸杂志》《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还参加了《健康快乐枕边书》(人民军医出版社)和《各科常见病检查“套餐”》(山西人民出版社)部分内容的编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执著追求的蔡晓刚不但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良好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许多社会荣誉。现在除了是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会员外,还应邀担任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特约专家;《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审稿专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特约专家;《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特约编辑;洪洞县中医医院门诊部主任;洪洞县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民革山西省洪洞支部副主委;洪洞县政协委员;百度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促会“中国特技名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全国特色诊疗专家”;中国医学基金会“全国百佳华夏医魂优秀人物奖”证书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药科学普及传播奖”;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优秀博客奖;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第四届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万方学术圈认证学者。

多篇社情民意被《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新闻网及相关部门选用采纳。

本报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