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扎根基层,20年风雨无阻,20年奔波不息,20年饱经风霜,20年坚若磐石,20年充满喜悦而又夹杂着忧伤,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20年,安泽县地税局直属一分局大厅副主任贾改萍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篇篇优美的乐章。
20年前的贾改萍是一名充满着激情和稚嫩的黄毛丫头,那一年,年仅25岁的她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刚刚成立的唐城地税所,做了一名税收专管员。唐城地处安泽最北部,距县城大约30公里,而距离她的家也有60公里。在唐城所的19年间,所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同事们走了一拨又一拨,唯独她没有离开过这里,用自己的真情和奉献,书写着一名普通税务干部百折不挠的人生篇章。
在磨练中成长的“黄毛丫头”
20年前,安泽县地税局刚刚组建,征管工具落后,仅有的几辆自行车还是破旧不堪,这成为下乡收农业税最大的瓶颈。
1999年的冬天,贾改萍徒步前往唐城镇井上村缴税,井上村农户居住分散,道路偏远,还得翻越一座山头,用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才将所有税款收齐,正准备返回时天公不作美,飘起了鹅毛大雪,在翻越山头时,贾改萍的鞋被树枝挂破了一个洞,积雪钻进鞋里,就像赤脚在冰上行走,整整三四个小时双脚没有一点儿知觉,双腿冷的发抖。当顺利将收到的农业税带回单位时,贾改萍心中充满的喜悦和自豪,淹没了泪水和伤痕。
唐城镇上庄村有一家贫寒的农户,上有80岁的母亲,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妻子又身患重病,全家人的生活仅靠山上的几亩薄田,收成好时勉强维持生计,遇上天灾连肚子都填不饱。他家人一听说收税来了就紧闭大门,贾改萍就常常吃这样的“闭门羹”,农业税欠了好几年的都没有补齐,后来她来到农户家中了解到这种情况,先是从自己的工资里垫齐税款,后来又托朋友帮其妻子寻医看病。到现在,这家人每每回忆起这件往事还会充满感激地说:“贾改萍是位好同志”。
从“门外汉”到“税手”
2005年农业税取消了,税源管理继而转向大型企业和重点工程,征管员再也不用徒步到镇上、乡下向农民、小商贩收税了,他们有了固定的办税大厅,纳税人会自行申报交税。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要从不懂财税的“门外汉”彻底转变成有着系统专业知识的“税手”,学习微机开票,记会计账簿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他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吐故纳新,贾改萍学历不高,吸收知识慢,常常为了学新知识废寝忘食,有时甚至为了开一张税 票而夜以继日。2007年,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正式开征,唐城所成为安泽县地税局唯一一个征收所,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分给了贾改萍。基金往往是一车煤一份票,纳税人半夜过来换票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一位运输出省煤的纳税人半夜拨通了贾改萍的电话,贾改萍摸起身边的手电筒穿好衣服只身前往办税厅,本想着只要给纳税人换开完基金票,就可以继续回家睡觉了,可曾想她在大厅足足等了纳税人3个多小时也未见其身影,半夜又冷又怕,贾改萍想他是不是不来了,或者是在搞恶作剧,就在这时,她的电话响了,是刚才的纳税人打来的,他着急地说:“实在是不好意思,我准备去换开票时,车突然坏了”,贾改萍连忙说道:“不急,不急”。贾改萍立马从电话簿里翻找朋友的电话,托他们帮忙联系汽车修理店,她一路跟随,帮助纳税人修好车,换好票,当纳税人笑着开车离去时,贾改萍心中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舍“小家”顾“大家”
数字是枯燥的,贾改萍每天始终如一地填写着一个个阿拉伯数字,但每次听到税收收入年年增长的喜讯,她心里还是压制不住油然的兴奋。仅2012年,由贾改萍负责填开的税收票证、基金票证总金额达4.8亿元。
工作中的贾改萍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可工作的繁忙使她常遭到孩子、丈夫和家人的责备。在孩子的眼中贾改萍全然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在丈夫的心中她不是一个好妻子,连母亲也说她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一天早上,她的小女儿蓬头垢面,揉搓着双眼,哭着喊着跑到办税厅来找贾改萍,面对女儿的到来她并没有停止手中的工作,而女儿的哭声一声大过一声,着急的贾改萍一把拽过女儿猛地给了一巴掌,刹那间,嚎啕声停了,说话声停了,她整个人也懵了:女儿长这么大,她从来没有动过她一根手指。泪水在贾改萍眼里打了好几个滚,滴落在地板上,她的心也碎了。
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饮食不规律,使贾改萍落下了胃痛的顽疾,去年又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三个月后去医院检查时,医生说必须马上动手术,不然病情会恶化,即便心里害怕,贾改萍还是先返回所里整理好票证,把手头工作全部理顺才请假。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地税干部,贾改萍正是靠着点点滴滴,靠着一丝不苟,靠着真诚和责任,把一份枯燥的、责任巨大的工作,演变成一首动听的音乐。在这首曲子里,有的是对国家的忠诚,有的是对纳税人的深情,有的是对家人永远的歉疚。(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