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中国梦是你我身边每一个人的梦想,行进中的临汾,每天同样发生着很多精彩的故事。按照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要求,本报今日正式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寻找身边的感动”专栏。我们将专门组织记者走入基层第一线,深入乡村社区、厂矿企业,反映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与您一起探访平阳大地,发现身边的感动。
公公患先天智障,婆婆先天脑积水发病后成为植物人,丈夫在当地打零工偿还为母亲治病时欠下的债务,这就是洪洞县堤村乡后涧村村民杨越华每天都要面对的家。
杨越华于2005年嫁到杨家,无论在田间还是家里,杨越华总是抢脏活、累活干,日子虽过得不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相处,也算幸福快乐。好景不长,2009年腊月,张罗完小姑子的婚事,杨越华的婆婆忽然感觉四肢无力、头晕眼花,在当地医院医治一个星期后,因无法准确诊断病情,又辗转至临汾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告知杨家人,这是先天性脑积水后发症,全身神经被压迫,需要做手术。
2010年正月初一,手术成功挽回了杨越华婆婆的生命,看着昏迷不醒的婆婆躺在床上无法进食,杨越华只好通过胃管把食物一点一点送到婆婆的胃里,几天后,婆婆终于醒了,但却变成了植物人。
由于公公是先天性智障,完全无法照料婆婆的生活,所以婆婆出院回家后,照顾婆婆的事就落在杨越华和嫂子的身上。从白天到夜晚,需要不停地给婆婆换洗尿布、通过胃管往婆婆胃里送流食和药物,杨越华和嫂子本来可以轮流来做这些事情,但因嫂子第二个孩子还小需要人看管,杨越华便义无反顾24小时不离身地照顾婆婆。除了喂食和换洗尿布,杨越华每天还会耐心地对婆婆说很多话,用热水给婆婆泡脚,给婆婆按摩全身。一个多月后,奇迹出现了,婆婆的身子能动了,可是由于神经没有恢复正常,婆婆依然不能说话,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无法自控,老是用手乱抓东西,抓住了就不放下。杨越华的胳膊也因此经常被婆婆抓的紫一块青一块。尽管这样,杨越华还是毫无怨言,从不对婆婆和家人发一点脾气,坚持每天和婆婆聊天,给婆婆按摩、泡脚。
婆婆的身体有所恢复,本来是件好事,但一天夜里,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婆婆却把胃管拔掉了,不会自己张嘴、舌头也是僵硬的。没有了胃管,要把饭喂进嘴里很难。杨越华却大胆尝试用勺子慢慢喂饭,一开始,一个水蒸蛋要分3次喂,每隔一个小时喂一次,每次都得喂半个多小时,在杨越华的努力下,婆婆居然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喂饭方式。虽然婆婆依然不会说话,但杨越华每天都鼓励婆婆,耐心教婆婆叫自己儿女、孙子的名字,不停地在婆婆耳边念叨。半年后,奇迹又一次出现了,婆婆模模糊糊叫出了女儿和儿子的名字,杨越华噙着眼泪,赶紧给丈夫和小姑子打电话,让他们从电话中听到妈妈再一次叫自己的名字。看到杨越华如此细心照料婆婆,而且还让婆婆学会了说话,全家人都打心底里高兴。遇到好天气,杨越华就会把婆婆推到院子里,从后面抱着婆婆晒太阳,慢慢地婆婆也学会坐了,但是嘴巴依然不能正常咬动。学说话、喂饭的时候,婆婆的牙齿总是上下碰撞,咬住东西就不知道松嘴,杨越华眼看着婆婆把舌头咬掉一小块儿,心里十分心疼,所以情急之下,经常把自己的手指塞进婆婆牙齿缝里。在她看来,咬破自己的手指总比让婆婆咬舌头强。随着婆婆身体的恢复,尿布用少了,饮食也增加了,但大便却变得很困难,每隔两三天大便一次,每次都不能顺利排出粪便。用开塞露也不管用、用肥皂水灌肠也不行,杨越华便用手慢慢在肛门里面往外一点点把粪便抠出来。
本来大嫂也能抽空照顾一下婆婆,但在一次收小麦途中,杨越华和大嫂乘坐的三轮车在颠簸中突然翻倒,大嫂的右腿被摔成粉碎性骨折。出院后,大嫂行动还是不便,所以,除了婆婆,杨越华还要照顾大嫂以及大嫂的两个孩子,大哥和丈夫都在外打工,照顾全家人的重担全落在杨越华一个人的肩膀上,但她毫无怨言,用自己的爱和双手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家奉献着。
世上难寻的是家贫出孝媳,世上最难处的是婆媳、妯娌关系,杨越华却待久病床前的婆婆如亲生母亲,待妯娌、小姑子如亲姊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荀丹薇)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