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让我失去了正常人的高度,但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获得了人生新的高度。”在“德润平阳”第三届“十大道德楷模”评选活动中,荣获“敬业奉献”称号的乡宁一中教师王玉平如是说道。正是由于他身残志坚,面对逆境从未向命运低头,把燃烧在心中铮铮不息的巨大正能量,毫无保留地化作滋养莘莘学子的春泥,以爱岗、敬业、奉献的教学精神,点亮一颗颗懵懂心灵的求知欲,输送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改变山区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热爱:从打破陈规开始
1982年,大学毕业的王玉平回到乡宁一中,成为一名年轻的英语教师,少年时曾经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母校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10岁时一次意外的跌倒,让年少的王玉平从此落下残疾。同学们喊他“跛子、跛子”……小伙伴们无意识的“嘲讽”让这个爱笑的孩子变得沉默与自卑。直至升入乡宁一中,王玉平逐渐成熟,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再一次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王玉平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高考志愿书的所有栏内全部填写师范学校,他要把这希望的火把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80年代的山区县乡宁,英语教师相对匮乏,有的初中因为没有英语教师干脆不开英语课,王玉平面对的是一群几乎对英语都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学生们学英语的兴趣?王玉平向困难发起了第一轮挑战。
课堂上,王玉平给学生讲解英语单词的词根含义、发展历史、组合规律,把最枯燥无味的单词难关变成最趣味无穷的环节;他每天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英语课文,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纠正发音,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自信感;他教唱英文歌曲,穿插讲解西方历史文化,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轻松获取知识;他把语法融入到具体的课文段落中,让学生们在语境中真正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真谛”,英语课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一门课,当年他所带的班级英语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王玉平深知课堂时间有限,他在所带的班级都开辟了“英语角”,鼓励学生刊登英语日记、短文、书信,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为了激发更多的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王玉平主动向学校申请,组织“英语朗诵比赛”、“英语趣味知识百题抢答竞赛”、“英语书法比赛”等全校性活动,填补了乡宁一中校史上全校性英语活动的空白,让学生们在参与竞赛中获得荣誉自信感,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尝试钻研英语的决心。在王玉平每年坚持不懈地推动下,这些活动最终成为乡宁一中一项常规性校园活动,也为乡宁一中英语学科的不断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坚守:身残志坚更护花
由于长期站着讲课,1986年5月的一天,王玉平突然摔倒在讲台上,被学生送进医院时左脚已被脓水浸湿鞋袜,“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高位截肢”是省医院权威专家会诊的最后结论。面对人生不幸的“劫难”,是王玉平不服输的性格和对教育事业热爱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一次次身心摧残的求医经历,铸就的是王玉平钢铁般的意志和阳光向上的心态,为王玉平日后教学教研工作的不断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回到讲台的王玉平,再一次把生命的激情倾注到心爱的教育事业中,此后的28载春夏秋冬,王玉平保持了全勤记录,没有因为疼痛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过一堂课。而在对抗病魔的漫漫“长征路”上,背后是家人们无私的奉献和支持。为了方便照顾他,年迈的父母跟他一起搬到了原乡宁一中旧校址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数十年如一日为他熬药、熏腿,妻子放弃出去工作成了他全职的保健按摩护理师,王玉平还要靠大量的药物减轻疼痛,每次买药都要批量,以至于当时药材公司的职工一度误认为他私下开了个小诊所。
2006级的高一新生张晓光,英语课上明显有抵触情绪,课间碰见王玉平总是躲闪着。王玉平想:这娃究竟怎么了?王玉平把张晓光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张晓光家庭比较贫困,父亲最近又住了院,加之英语基础差,所以新学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王玉平当即拿出1000元为张晓光的父亲垫付了医疗费,并亲自为张晓光制定了详细的英语补习进度表。每晚10点下自习,就是补习的开始,王玉平走了一天的腿疼痛已经开始加剧,他含两片止疼片继续讲,三年的坚持换来了张晓光被武汉大学录取的通知书,开学临走时,王玉平和张晓光紧紧相拥在汽车站。
奉献:此生育才终不悔
当一名好老师难,不仅难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难在耐得清贫与寂寞、看惯荣辱与浮沉。当年王玉平以优异的成绩从省教育学院进修毕业,他谢绝了去省外事办工作的机会;亲友曾多次劝他离开这“出力不讨好”的岗位,他执意留下;有的同学转行从政,他不为心动;有的同事辞职去私立学校“挣大钱”,他视而不见。王玉平不在乎舞台有多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王玉平知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功夫重在积累。三十多年来,他积累教学资料上百本,备课不下500万字;他收集上千组英语谚语、小幽默、小故事、英语歌曲,课堂教学中顺手拈来,形成独特的激情教学风格;他通读80多部英语专著,记下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并且坚持常年自费订阅《中小学外语教学》、《英语周报》等期刊报纸,和同学们一道成长。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王玉平形成了以特级教师张思中“张氏教学法”为蓝本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借鉴资料,强化训练”的十六字教学法。
辛勤耕耘换来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王玉平多次被乡宁县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1998年被评为“临汾地区百佳学科教学名师”,并荣获地区劳动竞赛一等功;同年作为“临汾地区模范教师事迹报告团”成员之一,在各县市巡回报告二十多场,引起强烈反响……面对荣誉,王玉平自信地说:“虽然我的身躯残疾,但我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向上。在课堂上,这种激情也会影响到学生,很多学生现在对我说,虽然曾经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逐渐失去了适应性,但是王老师这种对待生活的热情、不断进取的精神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生活中需要像我这样的正能量,我为自己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而感到欣慰。”山区教育需要坚守和开拓,王玉平无愧于“敬业奉献”的称号,他用三十多年任劳任怨的默默奉献,在三尺讲台书写了一部躬耕教坛、甘之如饴的壮美诗篇。(通讯员 师耀泽 王娟)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