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责任之家”汾西县僧念镇僧念村闫文珍的故事
早春三月,气温虽然回升,但常常是乍暖还寒,尤其是早晚低温,湿气较大,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只有中午的阳光让人觉得格外温暖舒适。在这样的好天气里,汾西县僧念镇僧念村村民闫文珍都会把儿子闫彪用轮椅推到院子里晒太阳。看到闫文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谁能想到眼前这对母子之间竟然没有血缘关系。
28年前的一面之缘,将一个孤儿的命运和一个贫穷家庭紧紧拴在了一起。
闫文珍的丈夫闫余庆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在闫彪没有来到这个家庭之前,闫文珍一边操持家务、下地种田,一边侍奉年迈的公婆,照顾不便的丈夫,日子虽然清苦,却过得也安稳。
1987年的一个秋天,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这一天,闫文珍和村里几个妇女去霍州赶集,无意间,她们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男婴,大大的头颅,瘦小的四肢,一眼就看出有些不正常。闫文珍看到孩子蜷缩在路边一动不动,感觉非常可怜便萌生了想把他抱回家的想法。但同行的人却极力劝阻:“你可千万不能管这个孩子,你们家本来就困难,又没别的收入。你既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残疾的丈夫,如果再收养一个生病的孩子,你家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听了大家的话,闫文珍开始动摇了,可当她没走出几步就听到了孩子微弱的哭声,于心不忍的她又折了回来。闫文珍觉得这孩子与她有缘,于是不顾他人的劝阻,毅然把孩子抱回了家。
她把孩子抱回来后,发现孩子不但多病还营养不良,成活的希望渺茫。
闫文珍饱受着村民的议论和亲戚的指责,还好丈夫理解她:“你喜欢咱就养吧。”夫妻俩给孩子起名叫“闫彪”,希望他像小老虎一样壮实。为了救活孩子,他们夫妇抱着孩子去医院就诊,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怀中的孩子呼吸均匀,闫文珍才和丈夫轮流在医院的长椅上休息。
经检查,孩子不仅有先天残疾,还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从此以后,闫文珍带着儿子走上了漫漫求医路。北京、太原、临汾……只要听说哪儿能治好儿子的病,她就背着孩子去哪儿。
“只要有希望,总要试试。”闫文珍说。
可惜,治疗并没有起到多少效果,闫彪直到9岁才学会走路,而且只能在双拐的支撑下活动,他的胳膊和腿还很容 易骨折。闫彪6岁那年有一个冬天,雪下得很大,由于避讳别人的白眼笑话,一家三口不走大路,走在偏僻狭窄的涧沟畔上,脚下是湿滑的积雪,身旁是数十丈深的悬崖,闫文珍抱着孩子,拉着丈夫走在去往医院的路上。下坡时,丈夫不小心滑倒了,她去搀扶丈夫,自己也滑到了,本能使她还是将孩子紧紧的抱在怀里,已经懂事的闫彪问她:“妈妈,疼吗?”夫妻俩被孩子的乖巧懂事感动了,冰天雪地里,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哭了。这件事更坚定了他们要把孩子抚养成人的决心。
多年来,求医问药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贫如洗。但闫文珍与丈夫从没有放弃过,他们不仅把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还经常给孩子宽心,让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今年闫彪已经28岁了,现在的他只能靠轮椅代步,生活不能自理。懂事的闫彪喜欢与爸爸妈妈谈心,他曾说:“妈,我这条命是你和我爸救的,能有你们这样的父母,我知足了”。闫文珍的小儿子和女儿有时候会埋怨说:“妈,你偏心,我们姊妹三人,你最疼我哥”。闫文珍这样对孩子们说:“不是妈偏心,你们都是妈的‘心头肉’,但你哥更需要照顾。我和你爸老了,你们兄妹以后也要好好照顾你哥,要让他感觉到幸福。”闫文珍用慈心善行向我们演绎了母爱的单纯与伟大。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