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永和县广电中心员工吕继杰
临汾新闻网讯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吕继杰身上有着一股“拼劲儿”——往崇高地说,是积聚在镜头前和笔尖下的新闻情怀;往通俗地说,则是在采写新闻时的满腔热情。
“吕继杰有股子拼劲儿,他总是把新闻做得很精细、专业。”得知记者要采访吕继杰时,永和县广电中心一名冯姓主任这样介绍道。
2012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吕继杰和众多毕业生一样,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新闻。然而,对于从未扛过摄像机、写过新闻稿的他来说,面对眼前的摄像机上一个个不知什么用途的按钮,他完全懵了,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县级的电视台,人手少、设备也少,分工不像省、市电视台分工那么细。”吕继杰告诉记者,在当时的他看来,无论前期采写、摄像,还是后期编辑,都是那样陌生、新鲜,而又无比复杂。
勤奋,是吕继杰的“标签”,也是他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唯一途径。初到永和广电中心的他刻苦钻研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虚心向前辈们请教采访经验。
有心人,天不负。历经半年时间的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吕继杰终于熟练掌握了各项业务技能,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能够与同事配合圆满完成领导交付的采访任务,而且能独立完成一些大型新闻采访。
吕继杰将自己的“破茧成蝶”,归结为内心始终坚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这一信念,成为他日后工作中的一面旗帜。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力量。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吕继杰更加努力地完成采访任务,积极主动地请前辈们指出自己工作中的欠缺与不足,以便能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做出更好的成绩。很快,勤奋的他成为了广电中心的业务精干力量,多次参与并圆满完成了广电中心的重大报道任务。
众所周知,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由于工作性质比较特殊,随时有采访任务就要求记者随时出发。2012年“五一”放假期间的一次采访,令吕继杰记忆深刻。
“那天,在接到采访任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他回忆说,挂断电话后他立即出发,前往霍永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现场进行采访。他告诉记者,那一次,是他第一次连续坚守两天一夜,用镜头全程、完整地记录了新闻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尽管采访结束后吕继杰通红的双眼布满了血丝,但他仍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能为霍永高速公路的顺利开工建设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此后的吕继杰经常出入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多少次从舒服的床上一跃而起,拿着摄像机就往外冲;记不清多少次在雨雪风霜中拍摄、采访;记不清多少次下班回家时已是灯火通明……这样的采访经历不胜枚举。2013年7月,永和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阴雨天。为了能及时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千家万户,吕继杰穿着雨鞋,披着雨披,行走在满是泥泞的道路上,坚守在一线报道抗灾强险工作当中。那段时间,每次采访结束后吕继杰都顾不上吃饭,顾不上换掉湿透的衣服,争分夺秒写稿件,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诉求通过电视传播出去。
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也曾使吕继杰感到疲惫,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每次看到电视里播出自己采编的新闻时,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而且现在他越来越喜欢上这份工作了。
诚然,这种工作环境是吕继杰梦寐已久的——步入他人的领域,欣赏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故事,倾听,然后用笔和画面言说——每一天都会有一个新故事、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篇章。
在吕继杰看来,曾采访过的人与故事,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自己的行走半径之中,那些画面历历在目,那些故事动人心弦。“那些消失的,只是声音,而非故事本身。”他说,“我内心定义的好记者,就是要讲述一段好故事,传播一种正能量。”4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令吕继杰明白了许多道理。
尽管现在已小有成绩,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
“不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嘛,‘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他继续说道,“工作之余,我会学习更多相关的专业知识,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向着未来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在吕继杰的微信朋友圈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那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新闻工作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无论工作多繁重,我都会以乐观的姿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会更加努力!”(卞志强)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