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名片
范珍明,别署槐荫道人、柳堂主人。生于1959年4月,山西省洪洞县堤村乡小河村人。中国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临汾市书协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临汾市青年书协名誉主席、洪洞县书协主席、洪洞县政协常委、洪洞县文联副主席。
“对比眼下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热闹场面,他幽闲地悠游于墨海之中,这或许让人匪夷所思,认定其为不谙世事者,而他对世事的理解其实更人性化……”墨友眼中的范珍明钟情书法,不忘初心,在一墨一笺中追寻人生的真谛。他淡泊的心性,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愈发珍贵。
一砚清墨笔绽芳华
今年56岁的范珍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那时的生活条件很差,温饱难以为继。我曾用手指当笔,以大地为纸,尽情地享受着练字的乐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里,范珍明执拗地迷上了书法,默默地开垦着自己的梦想。
范珍明苦中作乐,从不轻言放弃,终拜入书法名家樊习一门下。从“野路子”向“正规军”靠拢,他没有急于求成,初学汉隶、北碑,以《张迁碑》、《石门颂》为“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又由碑及帖,在“二王”及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的行草书上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只有深入临帖,才能学有所成。”范珍明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埋头耕耘。他在一点一画、一转一折中悟出了书写之道,将行草、隶书作为主攻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
素笺轻抒 自得逍遥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范珍明的行草书作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字体飘逸凌厉,极尽洒脱之气,如行云流水般酣畅淋漓。粗犷与细腻在笔尖完美融合,既潇洒流美,又劲健挺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范珍明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尊古而不泥古,善于吸收古今优秀作品之精华,且能融会贯通。他有意将魏碑方折之笔,融入隶书之中,使秀逸与厚朴融为一体,显得自然随意。他认为,气韵由笔墨而生,笔墨生情则气韵生动。字体的神采得于运笔,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
范珍明根植于传统,信守书法规范,却又敢于创新、出新,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碰撞出个性的火花。
因此,范珍明的书法作品笔法灵动多变,线条拙朴而流畅,观者既能品出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读到他内心的纵情恣肆。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孙过庭《书谱》曰: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路漫漫其修远兮,范珍明潜心砥砺,坚持书之正道,执著于研磨挥毫的自在,寻求一纸无酒自醉的逍遥。
所谓“字如其人”,范珍明用安然、淡泊写意人生。“拥有博大的胸怀,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才可使作品自然的流露。”于他而言,由技进道”乃最终目的。
范珍明真正追求的是让手中之技能充分表达心中所想,使心灵获得彻底解放,通过书写来进入自由、圆融、无碍的艺术境界。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