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明夫妇正在为顾客修补鞋
临汾新闻网讯 人们常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比喻什么事都要从第一步做起,而长辈们也常说,穿双好鞋,才能走得更远,为了化腐朽为神奇,让一双双破旧的鞋子重新回到主人的脚下,继续为人们服务,便出现了修鞋补鞋的职业。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机器替代手工,城区中补鞋匠的身影越来越少。8月5日,记者在山西师范大学附近看到了一对补鞋匠夫妻,他们干补鞋这行已有30个年头了。
夫妻俩共同经营补鞋摊
不管酷暑还是寒冬,晴天还是雨天,总能见到一对夫妻,一把遮阳伞、一台老式补鞋机、几把小凳子,加上胶水、橡皮、锉刀、锥子以及各种尼龙线、麻线等工具和材料,熟练地操作着他们的各种“老家伙”,锉鞋跟、涂胶水、垫胶皮、钉鞋钉、割胶皮、再打磨……这对修鞋匠夫妻是湖北恩施人,丈夫陈克明今年53岁,妻子杨礼香44岁,夫妻俩干这行已经30年了。每天早上8点出来摆摊修鞋,下午7点收摊回家,为了给顾客早点补好鞋子,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回家做饭,中饭就在摊上简单吃点后继续工作。”陈克明说。
中午时分,陈克明和杨礼香夫妇仍在鞋摊忙碌着,杨礼香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弓着的腿上铺着一块深色的布,她将一只白色的女士凉鞋放在布上,这只凉鞋的一端断裂与鞋底分离开来,杨礼香仔细地在鞋底断裂边沿涂上强力胶水,然后用一根锥子用力戳鞋底部,使其粘得更紧。
这一系列程序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一只完好无损的凉鞋便出现在了记者眼前。“这种算是‘小伤’,几下就能搞定的。”话虽如此,但杨礼香额头上仍布满了细密汗珠,陈克明立即递过一块毛巾,让杨礼香擦擦汗。
补鞋有讲究舒服最重要
“我们都坚信,有一门手艺的人是饿不死的,所以,最苦的那段日子也挺过来了。”陈克明笑着说,现在补鞋摊的生意清清淡淡,往回推个十年八年,这可是个“香饽饽”行业。
“当初村里有一位哥哥在临汾当兵,回家说修鞋这行业比较赚钱,我便跟着他来到这里,这一来便是30年。”陈克明说,补鞋是个细致活儿,除了需要一双灵巧的双手外,还需要缜密的心思,一双鞋坏掉的地方不同,修补的方法也都不同。
陈克明介绍道,比如鞋面坏了,要先用錾刀将破口錾齐,再往里面塞上一块皮或布制填充物,最后将鞋子放在缝纫机上缝线;鞋底坏了则要“背工”一些,要剪下一块和破口差不多大小的胶皮,再用铁刷将胶皮和破口处刷粗糙,最后再用胶水粘好。
另外,走线也有讲究,走线的方式决定了鞋子穿上舒不舒服,有些补鞋匠为省时省力,补出的鞋子看似美观,但穿上后尼龙线却特别磨脚,甚至划破皮肤。”陈克明说,起初他的手法不熟练时,经常扎到手指吃了不少苦头。
靠精湛手艺吸引回头客
三十多年来,这块住的许多老邻居都相继搬走了,但许多邻居只要家里的鞋子坏了,都会在第一时间送到这里来修补,而陈克明夫妇也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位顾客、修补每一双鞋,最后将它们送回到顾客手中。
“修鞋这种活很多都是针线活,技术好不好其实就是修鞋过程中够不够耐心,有时候一针一线需要双手缝,不仔细、不耐心就做不好。”陈克明说,虽然这行不是什么大事业,但对顾客负责是他们夫妇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理念。
“前几天我最喜欢的一双皮鞋鞋底磨损得厉害,由于价格比较贵,扔了很可惜,今天特意过来找他们夫妻来修补一下。”老顾客郭女士说,他们补鞋技术真的很高,虽然明知道补过缝过,但不仅外观上看不出来,穿起来也和以前一样,一点没有动过“手术”的痕迹,而且他们不会乱“宰”顾客,赢得了好多回头客。
手艺没落但仍然会坚持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上岁数的想学又学不来,修鞋这门老手艺正在渐渐消失,陈克明夫妇感到很惋惜。“总有需要补鞋的人,总有生活节俭的人。”陈克明说,夫妻俩靠补鞋谋生几十年,生意一直不错,忙的时候就专心干活,闲的时候就和旁边店里的店主唠个家常,生活也算轻松自在。
对陈克明夫妇来说,他们会坚持把补鞋摊继续开下去,只要顾客愿意来,他们便会继续提供补鞋的服务,每一次的修补,我都会仔仔细细,每次把修好的鞋子交给顾客的时候,都有一种成就感,顾客又可以穿着我补的鞋子到处走了。”杨礼香笑着说道,言语之中透露出一丝自豪感和幸福感。(梁丽)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