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荣军康复李杨:即将“杀青”的护理学诠释无悔选择

2015-08-20 10:34: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在荣军康复医院护理部,我见到了护士李杨。他正拿着一个电动剃须刀小心翼翼地为患者刮胡子。在电动剃须刀“嗡嗡嗡”的声音中,李杨小声地和患者交谈着什么,患者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看起来,就像一对无话不谈的朋友。

    李杨今年33岁,在护理岗位上已经干了15年了,说起这15年,李杨心里感慨万千……    

李杨在精心为患者刮胡子。

    李杨是隰县人,大名鼎鼎的“小西天”就离他家不远。小时候,李杨也调皮捣蛋,只是和别的男孩子有一点不同的是,李杨喜欢药材。在山里玩的时候,他会采一把柴胡回来,晾在窗台上,感冒的时候冲一把喝,挺管用的。李杨知道,槐树上的槐米没放花的时候值钱,放了花,就不值几个钱了。每年等槐米还没放花的时候,他会爬上树去捋槐米,然后卖到附近的药材收购部交自己的学费。初中考高中的时候,喜欢药材的他报考了卫校。这一年,李杨16岁。

    在卫校学习的时候,班里有50个男护士。大家只好好地学习了1年,第二年,全就松散下来了。可李杨没有松散,他被这些护理知识深深地迷住了。他练习打针、练习输液,怕掌握不住诀窍,就在自己身上练习。功夫不负苦心人,李杨以优异的成绩从护校毕业,成了荣军康复医院护理部的一名男护士。

    怀揣着许多梦想,李杨到荣军康复医院护理部报到,然而就在这一天,李杨的心凉了,并且从头凉到了脚。荣军康复医院大都是精神病患者,许多女护士都不愿意来这个地方上班,所以这里大都是男护士。李杨心灰意冷地走在医院的楼道里,恰巧有精神病患者不成调的歌声从远处传来,李杨问自己,难道自己以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吗?    

    那晚,李杨失眠了,躺在床上信手翻着手里的几本书,一则“心灵鸡汤”映入了李杨的眼帘:在河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蚌,有一天,一粒沙子进了蚌的身体,沙砾磨损着蚌柔软的身体,蚌非常痛苦,于是蚌的身体就分泌出许多物质来软化和包裹这枚沙砾,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蚌把这枚沙砾孕育成了一枚珍珠。看到这,李杨心有所悟,决定安下心来开始工作。

    很快,李杨开始同情他分管的病人了。他分管的一位病人,在打下早饭吃了以后,马上就跑到饭厅等在打饭的窗户外,等着打午饭,并且就一直等到了中午。第二天,病人依旧这样,李杨试图去劝说病人,前边的老护士对李杨悄悄地摆手说,劝说是徒劳的。就在李杨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件事情又像针一样刺进了李杨的心里。

    那是李杨分管的另一位病人,病人很年轻,患病以前在一个很显赫的单位工作。那天,病人的母亲千里迢迢地跑来说,病人的妻子就要临盆了,想把病人接回去。李杨对病人的母亲说,根据以往的经验,精神病人经不住大喜大悲的刺激,这种情况下,容易刺激病人犯病。可病人的母亲依然抱着侥幸心理把病人接走了。没几天,就传来不幸的消息,病人的妻子临盆是在一个深夜,熟睡中的病人忽然被妻子的呻吟声惊醒,痛苦的妻子让他去叫救护车,受到刺激后病人犯了病,冲进厨房拿起菜刀挥向了妻子……等病人走完法律程序重新入院的时候,病人的母亲擦着眼泪对李杨说,当初如果听了你的话就好了。

    很快,李杨就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护理经验,他发现,病人犯病的时候眼神浑浊不开,像蒙着一层脏玻璃。不犯病的时候,眼神就清澈一些,到底是什么诱发患者犯病的呢,这本来是医生思索的问题,可护士李杨也在思索着。李杨就是凭着这样一股钻劲干着自己的工作,在他的精心护理下,他分管的患者犯病的频率越来越小,他们都把李杨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李杨把患者当亲人,他依旧在研究患者的心理,研究中药,他想为患者谋来治病的良药。

    不知不觉李杨在护士的岗位上已经干了15年,现在的他与当初那个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子相比沉稳多了。有人问李杨,你打算干一辈子护士吗?李杨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了,干一辈子护士又何妨,因为我摸索的那一套完整的护理经验还没有“杀青”呢,这一套经验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记者 刘晚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