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山西省举办的第18届骨科年会上,市第四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王文革所做的《重度膝关节畸形的关节置换术》和《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这两项大会发言引起了大会关注,他的10篇沉甸甸的、有分量的论文使参会的专家们眼前一亮,大家都把目光投向这位长像儒雅的大夫。
一
一看名字就知道,王文革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1966年。在我市医学界,但凡和医疗沾点边儿的人都知道王文革赫赫有名的两台手术:一台手术是成功抢救英雄民警尚成书;另一台就是“僵尸”手术。
1996年,在临汾这个小城里,发生了一件感人事:英雄民警尚成书为了保卫旅客的安全,勇斗歹徒,身负重伤。在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的镜头里,人们在记住英雄民警尚成书名字的同时,也记住了为英雄民警尚成书主刀的那位年轻的医生,他就是王文革。那一年他年仅30岁,刚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和关节科进修返回市第四人民医院,成功开展的断腕再植术、股动脉瘤切除游离血管移植术、全髋关节置换术、颈椎后路手术等填补了该院的多项空白。
2014年的8月23日,一对双鬓斑白的老夫妇,用平车推着一位看上去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大约有30岁的年轻人前来就诊,查体后发现患者的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完全僵直,整个人几乎像木板一样,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像书上描写的“僵尸”。这个年轻人患强直性脊柱炎20年了,老夫妇每天给他喂饭、吃药、翻身、拍背,像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从无间断。20年病痛的折磨使患者性格古怪,无法与人交流,多少次轻生,使老夫妇的精神几乎崩溃。
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们托朋友、找亲戚,四处打听,辗转于太原、西安、北京等多家医院,后来慕名来找王文革。王文革知道,患者手术的难度大、麻醉风险高,如果术中血栓脱落、术后感染、假体松动的风险都可能使患者丧失性命。8月28日,王文革和助手们冒着风险给患者实施了关节置换术,手术成功了,僵硬的关节会动了,瘫痪在床20年的患者手术3天之后就可以下地了。老夫妇紧皱了20年的眉头舒展了,他们喜极而泣,激动的要跪下向王文革表示感谢。
二
王文革似乎天生对医疗新技术格外痴迷,骨科的大夫们都这样说:“王主任平日里在医院做手术,礼拜天和节假日大多都是到外面学习,就像唐僧取真经一样。”从2001年开始,王文革率先在临汾市开展了关节镜技术,以微创的方法对膝关节疾病进行诊治,对严重的骨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开展了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此两项技术填补了我市该领域的空白。到2011年,他承担的市科技局项目《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手术疗效研究》,被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2014年,他成功完成全市首例Oxford单髁置换术;今年7月,在山大二院举办的《夏末谈骨》论坛上,作为全省仅3个被邀的地市级医院专家之一,王文革做的大会发言《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和《脊柱肿瘤的En-bloc手术》,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为我市争得荣誉。
他今年开创的新技术“腓骨上段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就是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取经”取回来的,此项技术的开展,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以前动辄花费五六万元的膝关节置换手术,现在花三四千元就解决问题了。
三
王文革在工作中不但讲求手术精准,而且还千方百计减少患者的痛苦。他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进修回来后,成功开展了颈椎前、后路手术,尤其针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即在一次麻醉下完成以往需要做的两次手术,大大减少了患者痛苦,大大降低了花费,同时因脊髓减压彻底,患者术后四肢麻木的现象很快就能消失。
王鹏、梁旭、杨秋荟……在四院骨科,清一色的男大夫,都是王文革的助手。“华山论剑,无菌是第一剑,无菌对骨科大夫最重要。”这是王文革的口头禅。消毒、铺单、缝合、打节……王文革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演示,容不得半点马虎。
手术间歇,王文革喜欢和他的助手们坐在办公室研究那一张张手术成功后的X片,就像艺术家打磨自己的雕刻作品,成功的喜悦激励着他前行。他说:“细节决定成败,责任决定未来。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只有勇于承担风险、承担责任,技术才能得到升华。”(刘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