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可亲的“曹老头”
——从“十个一”看曹文敏的不老人生
临汾新闻网讯 年龄,只能代表一个人的生长数据,却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年纪轻轻的人,可以暮气沉沉、未老先衰、无所事事;一个年届古稀的人,可以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余热生辉。在职干部退休之后如何度过晚年的时光?其做法对每个人来说,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是在麻将桌边或酒肆盛宴中度过晚年;有的人则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众不辞辛劳、继续耕耘而老有所为。年届76岁高龄的曹文敏即属于后者。
曹文敏,18岁参加工作,兢兢业业为党为民耕耘达42年之久,花甲之年从县文联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兼任了襄汾县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县关工委顾问等,还担任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工商银行等单位的行风监督员,至今已操劳了16个春秋,他说:“今后,对于这条路还将执著地走下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一首退休述志诗 一种可贵的品质
退休之后干什么?曹老用一首述志诗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半生呐喊走风尘,乌纱与我若浮云;余年尚有捉笔力,矢志为党吐清音。
28个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曹老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在退休后的16个年头里,他伏案笔耕,写出了一篇篇锦绣华章;他顶烈日、暴霜露、冒严寒,入机关、赴企业、进学校、下社区办讲座、作演讲、传孝道、谈体会,使无数听众从中受益,使不少单位的面貌焕然一新,使部分服刑人员得到醍醐灌顶,从而重新做人。他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种感人的精神,这是一支老年激流挺进曲,这是一座巍然屹立的人生丰碑……
一所袖珍院、一副楹联
上世纪末,曹老拿出自己多年积蓄下来的六七千元,买下了政府原先分配给自己的面积仅为46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除住房和伙房外,巴掌大的院心,长不到4米,宽仅2.5米,他美其名曰:“袖珍院”。几个年头之后,邻居们不少买下了高层楼房、乔迁而去,曹老自甘寂寞,操守着这一间小屋,继续勤奋笔耕,心情平实而悠然。
有一次,小偷趁他回农村家中之际,撬坏门锁,入室行窃。因曹老乃一介穷儒,存折现金全无。曹老虚惊一场之后,操笔书一对联,贴于门之两侧:欲盗书倒有几本想偷钱肯定白来横批是:“有眼无珠”。此事在县城,一时被传为笑谈。
光阴荏苒,转眼几载春秋过后,袖珍院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丝如麻未断绝,再加上冬季无人供大暖,曹老只好搬回农村家中居住;住处变了,但播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烈火仍然在他心底熊熊燃烧,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县城与新民村之间,往返几十里的路程,为播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奔走呼号,吃苦流汗不言累,甘洒热血作奉献!实可谓高山仰止、草木咏赞、父老乡亲为之齐抒拇指而称颂者也。
一面照壁 一个和谐家庭
本世纪初,曹老拿出数万元人民币,由儿子出力操心,在故乡新民村建起了二层小楼阁。新居建成后,他在门庭内的照壁上镌刻了四言体的《曹氏家训》:以“华夏望族,列有曹门”开篇,以“道德立家,光我曹门”煞尾,全文计288字,不仅传承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同时也与时俱进地传播了“诚信守身、清廉、孝老爱亲、友睦乡邻”的时代风尚。照壁落成之日,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有的还拍了照片、制作了视频……对于曹老全家人来说,则是天天看、天天念,孩子们做到了全文背诵,对于曹老来说,则更重视在行动上对于“家训”的落实:夫欲影正者,必先端其表;欲下孝者,必先正其身。曹老非常孝敬老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儿孙们做出了表率:他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无微不至地照护着老娘,而且仿效《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典故,手推轮椅、推上老娘去上集赶会以取得老娘的欢心,围观的群众称曹老为当代“老莱子”。
在老曹言传身教的感召下,妻子相夫教子,婆媳和睦相处,晚辈们尊老敬老,全家人生活美满、和谐幸福,被临汾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羊年新春,襄汾电视台“丁陶人家”栏目组还把曹家人的事迹拍成了专题片,亮相荧屏,让全县父老收看……
一枚感恩胸牌 一次次演讲谈心会
十几年来,曹老经常胸挂感恩牌走进基层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感恩牌的正面是他父母的照片;背面是《弟子规》中的警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恭听,父母责,须顺从。”曹老不辞辛劳,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县看守所等地,作讲座、演讲,举办报告会、读书会、谈心会达100余场,听讲者达680余人次,其中包括干部、教师、学生、居民和在押服刑人员等。在这里,我只能“百花丛中采一支”,以飨读者:2015年4月19日,他应邀赴襄汾看守所,在大墙里,以“学习传统文化,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为题,给160名在押人员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他语重心长地规劝大家:“要做好人,不做坏人;要做善人,不做恶人;做文明人,不做野蛮人;做有礼貌的人,不做无教养的人;要做孝子,不做逆子。”在演讲即将结束时,曹老大声疾呼:“儿子进了监,父母最不安。孩儿啊,现在你在哪里?听到了吗?爸爸妈妈在叫你哩!”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句句金石玉言,跌落在在押人员的心田里……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马年正月19日,曹老从家动身坐摩托车赴襄汾参加关工委召开的一个会议,下坡时不慎从车后掉下来,跌伤了腿脚。俗语云:“伤筋断骨一百天”。三个多月后,不等伤势痊愈,老曹就一瘸一拐地踏上了播洒精神文明的历程。笔者大有所感,曾为其赋诗赞曰:为播文明呼与鼓,磨破嘴皮不叫苦;跌伤腿脚又何惧?未待痊愈又起步。
一部部醒世佳作一串串光荣称号退休十几年来,曹老著作颇丰:除自费出版了《袖珍院笔札》《袖珍院情缘》两部醒世奇书外,还有《龙乡陶寺》《老八路冯作揖》《临汾景观文化汾城古十六景》(与刘春澍合作}、《临汾景观文化襄陵古十景》(与李鄂发合作)、《点亮人生演讲录》等。十几年来,曹老每年都要参加全国老年学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他年年获奖并参加年会;他先后为秦业生、贾德祥等60余位老有所为的老同志撰稿,在各级书刊发表,等等。
再加上,所发表的其他文章,十几年来,他笔下的文字在数百万言以上。
多彩翰墨映夕晖,证书奖牌树丰碑。十几年来,曹老笔下这些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文字,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部门的认可;他荣获的《荣誉证书》可装满满两大麻袋。其中有:临汾市老有所为先进工作者、临汾市首届道德楷模、荣获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孝老爱亲)等。
曹老的感人故事多如天上之繁星,因篇幅有限,难以逐一尽述;最后,谨赋小诗一首,以咏代叙,倾吐心声:痴心播孝道,足迹遍丁陶。
椽笔绘炎凉,文苑领风骚。(刘春澍)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