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编外记者”李培华:一份执著温暖一座城

2015-12-21 10:01: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好人好事就得让大家都知道,市民知道得越多,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越高……”见到李培华,是12月15日的下午,他正在办公室一边翻看着桌上的材料,一边不停地接打电话。他告诉记者,这些天他正忙着采访侯马市十大道德模范和优秀文明个人,工作量有点大。

    在侯马市没有多少人认识李培华,但只要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看过他采写的侯马暖新闻:《侯马:“姥爷”深夜走失“志愿粉”全城搜索送回家》《环卫大妈拾金不昧谢绝回报湖北小伙“无奈”帮忙扫街》……李培华并非新闻人,却长期采写新闻稿,重点关注身边好人,传递社会正能量。近三年来采写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稿件260余篇,撰写好人好事长篇通讯50余篇30余万字,他用精彩的文笔写出了“侯马好人”的道德光辉,也用自己的一份执著温暖着新田大地,2015年他被评为侯马市十大道德模范。

    “爬格子”5年苦练基本功

    “我是‘爬格子’练了5年才开始学着写新闻稿件的……”1998年,李培华被招聘到侯马市供销社当了一名通讯员,工作内容就是打扫卫生、接听电话、上传下达。当时单位的每周一期工作简报、年终工作总结、首季“开门红”、全年“满堂红”等会议材料非常多,全靠办公室老主任在稿纸上手写初稿,再经过秘书誊写,然后呈给领导审阅。为了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的一纸半字也“亮亮相”,李培华买来字帖天天练习钢笔字,一遍一遍翻看、揣摩老主任的旧草稿,利用每天值班的“便利”,半夜三更模仿誊写稿件,再学着使用手敲打字机打出样稿。

    “原来的王秘书可以说是我写作和工作上的老师,他总是耐着性子不厌其烦地帮我辨认,后来还教我写‘豆腐块’,鼓励我投稿。”5年通讯员的工作经历使李培华从开始“偷”着誊稿,到后来独立投稿,不仅工作顺利转正,入了党,而且逐步承担起单位公文写作工作,成为单位的一名中层骨干,担任侯马市供销社机关党支部书记。2011年被评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报送先进个人;2014年被聘为全国总社监事会特约信息员;连续3年被评为侯马市优秀通讯员、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评为侯马市服务三大经济、三大目标建设“十大标兵”。

    天天都有“暖”新闻

    近年来,侯马市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李培华以他独特的视角,采写了一大批好人故事,当地人称他为“编外记者”。李培华采写的人物有8人入选侯马市第一、二、三届“十大道德模范”,1人获得临汾市第三届“十大道德楷模”提名奖,1人荣登2015年10月中国好人榜。

    2015年,侯马市掀起“文明侯马”创建热潮,社会各界群众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李培华也迎来了写作“高峰”。《侯马:“姥爷”深夜走失“志愿粉”全城搜索送回家》《好邻居帮不幸家庭找回失联16年女儿》《好小伙拾金不昧微信上找寻失主》《环卫大妈拾金不昧谢绝回报湖北小伙“无奈”帮忙扫街》等作品的相继刊发,为寒冬里的侯马市带来了丝丝暖意,许多市民有感而发:“原来侯马的好人这么多呀!”从今年3月份到9月份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李培华采写志愿服务、好人好事180余篇、20余万字,平均一天一篇,全部通过侯马市文明办微信平台推送,并被纸媒刊登46篇,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网站广泛转发,腾讯新闻微信平台曾推送两篇,两条“暖”新闻被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关注,其中一条获得阿里公益三等奖,开创我市首例。

    感动与艰辛并存

    “其实我都觉得自己很啰嗦,有时为了采访一个人要反复去好几趟才能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为了采写好每一篇稿件,李培华可谓吃得起苦、下得起功,居民小巷、农村院落,山头上、马路边,烈日下、风雨中……好人出现在什么地方,他的脚步就追寻到什么地方;好事什么时候发生,他都会第一时间采写第一手资料,并尽可能地及时抓拍现场照片。

    2011届“十大道德模范”中最小的一位候选人是15岁的李娟,李培华先后走访了她的母亲、邻居,村委会,再到学校采访校长、班主任和同学,并在冬天的凌晨5点,陪李娟一起上学,亲身体验走读的艰辛,含泪写下《4000公里走读路:为了妈妈也为了自己》的通讯稿件,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中国文明网《道德90后》刊发,并在《中国美德少年榜》25期进行了事迹展播;炎炎烈日下,李培华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采访马路边的环卫工人黄玉华,采写出《26年清扫一条街》的感人报道,入选今年10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并在中央文明办开评活动报道中被列为开篇示例;在三伏天,李培华五上紫金山、两次徒步体验山村邮递路,采写出《最后的步班邮递员》感人故事,送邮图片在光明网开展的“寻找最美邮递员”活动中,作为活动页面图片贴出……

    2013年11月,侯马市启动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李培华负责全市创卫申报资料和档案整理工作,经过100多天伏案艰辛工作,70多万字的申报资料和一本创卫画册如期编纂完成,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审核,列为当年全国申报城市第一名。随后又完成了910余卷的创卫档案整理任务,在技术评估中,被专家组和省爱卫办作为示范材料推广。

    记者 杨琦 侯映坤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