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刘喜英:迎往病患 以爱的名义坚守使命

2016-01-07 10:51: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以爱的名义坚守使命

——记侯马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刘喜英

        临汾新闻网讯 “今天病人少,所以下午一来就一直在查看病房,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有点空就得过去看看。”2015年12月16日下午,刘喜英像往日一样仔细询问每位病人的情况,并不时嘱咐病人相关注意事项。26年的护士生涯,她几乎都是在楼道里来回地跑,因为她不想让任何一位病人因为她的失职而耽误病情。

        “护士长,接电话……”“护士长,某某床病人要出院了……”其实,记者的整个采访过程是断断续续的,刘喜英每次和记者说话不到两分钟就出去一会儿。说起自己的职业,她感觉很自豪:“做护士不累是假的,但是这个职业总能给我一种成就感,每看到一个病人出院,我就感觉和自己获奖一样。”

        1990年,20岁的刘喜英从长治医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侯马市人民医院做护士。26年来,她先后在心内科、急诊科、护理部、呼吸科等科室干过,2006年被调到神经外科,刘喜英感觉到这个科室病人太多了。她告诉记者:“我们每天下午下班最早也在8点左右,像加班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护士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2014年的一天,凌晨2点多的样子,忙了一天的刘喜英刚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刘护士长,有急诊……”放下电话后,刘喜英赶紧穿上衣服就往医院跑,原来一位因车祸受伤的危重病人与另一位病人被同时送到了急诊室,两位病人都需要马上做手术。刘喜英一点也不敢耽误,立即召集护士们为病人做术前检查和准备,等两位病人进入手术室,已经到了早上5点钟,刘喜英洗了一把脸又开始了第二天的工作。她说:“有时候,一分钟的时间就会影响耽误到一位患者的病情和生命,所以就算在家的时候,心里都要随时为可能突然接到的电话做好准备。”

        “对待患者就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因为一些病人由于害怕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26年的工作让刘喜英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今年4月份,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脑出血住进了神经外科的病房,因为这位老人本身就是一位中医,所以对自己的病情有点害怕,总觉得自己的病不好治,导致其心情急躁不好好配合治疗。得知情况后,刘喜英开始了每日一次的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老人才开始主动接受治疗,在转出重症监护室后,刘喜英主动为老人进行康复治疗,最后这位老人在出院的时候是自己走着出去的,当时他对刘喜英说:“我也是医生,我知道看病就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从我的康复程度就能看到咱们护士的细心认真,谢谢你们。”

        “其实,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儿子和丈夫……”在医院,每位病人出院时都对刘喜英和护士们赞赏有加,但说起自己的家事,刘喜英感到很内疚。从孩子上幼儿园到上大学,她从来没有接送过一次;从结婚到现在,家里的每一顿饭都是丈夫做的。2011年,儿子在参加完高考后回到家对刘喜英说:“同学们都是家长陪着考试,而我呢?从小到大你从来没陪过我……”

        听完儿子的话,刘喜英只能悄悄的回到房间里偷偷抹眼泪。因为她没法向孩子解释。“不过现在好多了,孩子也长大了,对我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叮嘱我要多注意休息。”在采访中,刘喜英觉得最委屈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因为自己的工作,丈夫除了每天上班,还要做家务,给孩子既当爹又当妈。

        神经外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病区收治的患者病情较重,病危患者占全院1/3,基础护理项目多,护理工作量大,专科护理水平要求高。为了让患者得到连续、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刘喜英在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取消了基础护理和治疗护士两种岗位,增加责任护士岗位。先后制定了包括从入院流程、输液流程、急危病人处理流程、ICU病人转入及转出流程等几十个工作流程,使护士工作有章可循。刘喜英告诉记者:“现在每天下午下班后,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病人,我都要对护士们进行考试,主要是为了增强护士们的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

        没有华丽的词藻来赞美,没有英雄事迹去讴歌,刘喜英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护士岗位上,奉献爱心,关心患者,关爱生命,以爱的名义坚守使命。

        记者 侯映坤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