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临汾经济开发区活跃着一支戏曲队伍——洪声源艺术团,他们行当齐全、剧目多样。
团员们个个身怀绝技,均能独当一面,其演出范围遍布整个山西,深受百姓喜爱,频频获得戏剧界专家的肯定。如此一个优秀团体,必然有一个核心的灵魂人物,那就是洪声源艺术团团长——管红萍。
崭露头角
管红萍1969年出生于运城市稷山县管村,从小就喜欢戏曲,后来进入稷山戏剧学校学习戏剧。经过长期理论功底的积累和实践经历的磨练,管红萍很快凭借才华脱颖而出。
1990年,管红萍受邀加入洪洞大槐树蒲剧团,那年洪洞大槐树蒲剧团演出曲目《护经记》,管红萍在剧中饰演一位老态龙钟的婆婆,这一演成就了管红萍,她也因此成为了该剧团的“台柱子”。
管红萍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依然在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创新,努力获得更大的收获。
1990年在临汾市“尧王杯”评比演出中荣获表演第一名、配角一等奖;山西省振兴蒲剧调演中荣获配角“金牌奖”;1996年,获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周擂主;2001年荣获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业余组年终总擂主决赛第二名……所获奖项不计其数,在圈内小有名气,管红萍也逐渐历练为综合、全面、成熟的戏剧演员。
成立剧团
正当管红萍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时,剧团里出现了一些状况。之后,管红萍离开了洪洞大槐树蒲剧团,但这并没有阻挡了她对戏曲的热爱。
2005年,管红萍在戏迷朋友的鼓励和临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临汾开发区洪声源艺术团”。剧团成立之初,演员多是艺校毕业生和尧都区戏剧团的退休人员,场地是2000元租用的废弃电厂,设施设备简陋,演员平时休息都是直接睡在地板上,表演也是借用餐厅的桌椅板凳。艰辛的环境激发了管红萍的斗志,精彩的演出和严格的管理,使洪声源剧团很快深入民心,并取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肯定与扶持。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剧团已发展有40余人,并配有专门的流动表演车。每年从正月初六起,剧团便开始忙碌起来,山西各地都留有他们的足迹。管红萍还经常带剧团奔赴河南、运城等地演出,特别忙时,剧团需要独立分成三支队伍分赴各地表演,就这样一直忙碌到10月份,全年可演出四五百场戏剧。
今年春节,洪声源剧团还参加了“临汾、运城2016春节戏曲惠民交流展演”,管红萍带着精心准备的节目去运城市演出,给当地戏迷带去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洪声源剧团在管红萍的带领下趋于成熟稳定,下一步管红萍打算在剧本创作上下工夫,即将推出的《法门寺》《传家宝》,便是他们精心打造的剧目,以期他们团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热衷慈善
在洪声源艺术团40余人的大家庭中,有10余人都是残疾人,其中4人属于智力障碍者。十余年来,管红萍不断收养残疾人,她常说: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就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小吴(化名)便是管红萍收养的智力障碍者之一,当年小吴因婚姻破裂而精神失常,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破坏乡亲邻里的房屋建筑,令当地村民十分头疼。当管红萍下乡到该村演出时,听闻此事,她毫不犹豫就收养了小吴,在村民质疑中小吴被接进了剧团。刚进剧团,管红萍便花费2000余元为小吴购置新衣服及生活用品,并常常与小吴交流沟通,剧组人员也经常开导小吴,一段时间后,小吴病情有所好转,主动帮助剧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像小吴这样的,在剧团并不是个例。其中小郑(化名)也是个智力障碍者,因管红萍发现其有戏剧天赋,便细心培养,如今小郑可以根据台上演员的节奏,配合着敲锣,可入情地演起来。类似事件,几乎每天在剧团上演。可以说是“爱”改变了这些残疾人的世界与生活。但照顾这些残疾人的过程并不容易,智力障碍者常常到处乱跑,往往工作一天的管红萍还要带人四处寻找,因为经常报案,管红萍与当地公安、交警都熟识了,最后发展到“只要公安发现流浪人员,就会联系管红萍”的地步。
在这样一个爱心团长的带领下,洪声源成为了一个有爱的大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甘于奉献、齐心合力推动剧团向前发展。正如管红萍所说:做慈善不会影响戏剧事业。如今看来,不仅不会影响,慈善还为管红萍戏剧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记者 刘玉林 李羿玫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