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72岁老人左甲庚:田园淘得“三桶金”

2016-03-24 11:24: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左甲庚在欣赏自己的摄影集。

  临汾新闻网讯 在市区博浩苑小区,72岁的左甲庚老人的退休生活被人们传为佳话。从60岁退休到现在短短12年的时间里,左甲庚选择了读书、摄影和写作这3件有意义的事情。读书,读出了一个小型家庭图书屋;摄影,拍摄出了摄影集《留住即将消失的远古》;写作,出版了作品集《田园寻梦》。朋友们把这3项成绩趣谈为他退休后淘得的“三桶金”。

  读书

  退休后,左甲庚觉得自己有了充分的时间读书了,决定把那些自己一直想读没读的,或者囫囵吞枣读过的书细细读一遍。在读书的日子里,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各类书都读。古典文学他读《三侠五义》《说岳全传》《杨家演义》《聊斋》等,现代文学他读《呐喊》《阿Q正传》《家》《春》《秋》,60年代十分抢眼的小说《苦菜花》《迎春花》《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等也被他揽入怀中。左甲庚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作品,吸吮其中的文化养分,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如此以来,他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了。有一次,请一位电工来家修理客厅的吊灯,站在茶几上太低够不着,上边放个椅子又太高,没法工作。电工说需要一个30公分的小凳子,左甲庚说有,三十几公分的都有。之后,打开书柜抱了几十本书,说要多高都行。电工师傅说,我干了二三十年的电工,都没站过这种凳子。左甲庚开玩笑地对电工说:“你站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上!”电工师傅低头一看,禁不住哑然失笑,脚下的一本书就昰《中国文学史》。

  一直到现在,不论多么忙,左甲庚每天下午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都是雷打不动的。他说,在尧都区土门镇柴里村他家的老院子的门楼上,就挂着一块有“品端学粹”四个镏金大字的匾,是他爷爷的学生给挂的,老辈儿就是文化人,他这做晚辈的当然得努力读书呀。

  摄影

  退休后,左甲庚经常回他的家乡尧都区土门镇柴里村,他发现,不仅村里那些明清式的四合院消失了很多,古戏台、古庙、古寺等也在逐渐消失。他觉得这些老物件不能这样就消失了,最起码得留些照片资料给后人看,不然就太遗憾了。所以就拿起了照相机,谁知这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了。

  有一次,为拍一个老房子脊檩上的瓦当,他全然不顾老房子的摇摇欲坠,举着相机就冲了进去,拍完后刚转身,老房子上面几根椽就断了,瞬间瓦片尘土断椽乱飞,吓得他心惊胆战,半天缓不过劲来。还有一次到一所老庙里拍照,里面的杂草有半人高,刚探脚进去,就看见一条黑粗蛇盘在角落里,一时吓得身软腿抖。特别是到山庄上拍照片,山里那些狗见人就扑、见生人就咬,搞得他很是狼狈;还有到村里寻找老物件拍照片,多次被人当做是踩点的文物贼。就在这种情况下,左甲庚杂七杂八的拍了有三百余张照片,整理成册,取名《留住即将消失的远古》,古城公园修建的时候,施工方专程派人来借他的《留住即将消失的远古》作为参考。他说,当初拍这些老照片的初衷就是想对后人有些用处,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

  写作

  左甲庚认为退休是人生又一事业的开始。于是,他选择了一直钟情的写作,规定自己每月至少要有两篇文章见报,七十岁出版自己的散文集。12年来,他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散文260多篇,七十岁生日时,他如愿以偿,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他四十余万字的散文集《田园寻梦》。

  左甲庚说,我的《田园寻梦》的出世,就好比一个婴儿,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写《田园寻梦》的过程中,伴随我的有高兴、有悲伤、有欢乐,也有泪水。写乡情的文章《柴里人》《村西那棵老槐树》《村东那口老古井》《方言土语乡村情》;写亲情的文章《十年难尽儿孝心》《悼二姐》《缅怀大姐》《追悼嫂子》;写友情的文章有《同桌的你》《当年我村的年轻人》;写乡村轶事的文章《闹洞房》《看大戏》《小炉匠》……这些远去的乡情,永远定格在了《田园寻梦》里。

  《田园寻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文友们有的写信、有的发短信谈感受,有的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进行评论。读者王建武来信说:“我被《田园寻梦》感动了,书里的语言、情节紧紧地和我的心连在一起,解不开、割不断,使我深深地陷入田园寻梦里,久久难以清醒过来……”读者王兴耀来信说:“读《田园寻梦》,我仿佛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一会儿把我带到生产队,一会儿把我弄到打麦场,一会儿又把我拉到泊池里游泳……”还有的读者朋友为他做了精彩的总结: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将左甲庚70年的人生经历浓缩成了一本《田园寻梦》。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