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芦笋大王”郭攀奇13年凑想创业凯歌

2016-04-15 15:29: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身残志坚桑梓情

——记霍州市芦笋种植大户郭攀奇

    他身残志坚,矢志不渝,勇于面对现实,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寻找到适合残疾人发家致富的好项目;他心系桑梓,情牵百姓,不等不靠谋富路,挨家挨户做动员,成立芦笋专业合作社,为乡亲和残疾人搭建了致富的桥梁;他热心公益,无私奉献,感恩帮扶村民发展生产,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村民收入,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支持;他就是霍州市三教乡杜壁村残疾人郭攀奇,是当地芦笋种植大户,被村民们称为“芦笋大王”。13年的创业经历,郭攀奇在山乡奏响了一支“身残志坚、心系桑梓”的凯歌。

    意外致残却不向命运低头“芦笋是一种高档蔬菜,市场前景广阔,种植芦笋大有前途。咱们都是残疾人,要致富不容易,跟着我干,我保证让大家都有钱赚,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在霍州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会上,一位中等身材、面色黝黑的汉子向与会的每位残疾人这样讲解芦笋种植的好处。

    1991年9月,27岁的郭攀奇像往常一样,与同伴一起踏上了去往湖南的火车。刚到湖南,郭攀奇就急忙与各学校联系教辅书报的营销。

    起初,身体略感不适,他以为是感冒,根本不在意。三天后,他发现自己的双腿没有知觉,不能下床走路。

    “那时候,真以为自己得了绝症,天好像塌了,十分绝望,我是被同伴们背回家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快回家,与家人团聚。”郭攀奇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平静地说着,为了治病,他辗转于霍州市人民医院、山西省第一医院,确诊为脊椎脱鞘。1991年农村还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治病的每一分钱都是要自己负担,没有补贴,家里的钱花光了,父母亲拿出自己养老的全部积蓄,还不够,就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两头耕牛,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郭攀奇从拄着双拐到单拐到小拐,渐渐地扔掉了拐杖,落下了终身残疾。

    一个27岁的年青人,上有多病圆梦的父母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子女,正是奋斗拼搏的好时候,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家中还因治病一贫如洗,甚至欠下外债。命运的打击没有击倒郭攀奇,他坚强地挺起腰杆,拖着残疾的右腿,继续寻找致富的门路。

    因腿不方便,郭攀奇在家门口开过小卖部,与妻子创办过农村幼儿园,每选择一个项目,他都因残疾而受到限制。面对生活的艰辛,郭攀奇没有退缩,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适合残疾人发家致富的好项目。

    十年摸索做大芦笋种植产业命运为你关闭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2004年,郭攀奇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洪洞县甘亭镇芦笋种植的新闻报道,又重新燃起了他心中的致富梦想。

    他立即前往洪洞县甘亭镇天津村进行考察,考察后的结果让郭攀奇更加坚定了种植芦笋的决心。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郭攀奇在育苗的过程中,因温度掌握不准确,晚上还郁郁葱葱的种苗,第二天早上就发黄,第一次育苗失败,郭攀奇没有气馁,继续进行育苗试验。不会上网,让孩子们从网页上下载芦笋种植的资料;温度掌握不好,电话咨询洪洞技术人员,后来干脆在洪洞的芦笋种植基地连续住上几天,等完全掌握好要领后,才回到家中继续育苗。

    有了第一次失败,郭攀奇更加细致谨慎,不断地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土地特性,摸索自己种植芦笋的技术要领。他将自家的10亩地全部种上了芦笋。乡亲们对这种都没听说过的蔬菜十分好奇,村民们纷纷议论,“这么贵的蔬菜,卖给谁呀,别到时候烂在地里,就赔大了。”村民们的议论,郭攀奇没有放在心上,依然每天到地头,细心观察芦笋的生长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绿色的芦笋一茬又一茬生长、收割,洪洞、永济的客商前来收购,亩产1500余公斤,收益6000余元,10亩地就挣了6万多块钱,村民们看在眼里,都到郭攀奇的家中咨询芦笋种植的技术。

    “芦笋种植是一年种植,10年受益,而且易管理、生产期长,残疾人要做也比较容易,在市场销售上,永济、洪洞、运城长期上门收购,不会滞销在地头,比种地的效益大多了。”为了帮助大家一同致富,郭攀奇挨家挨户地宣传芦笋种植的好处,并于2013年7月成立了攀奇芦笋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从10亩渐渐发展100亩、200亩,逐步辐射到杜壁、东城、梨湾、李涧等相邻八九个村庄,100余家农户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在霍州形成了年产近100吨、经济效益达60余万元的芦笋规模种植园区域,为乡亲和残疾人搭建了致富的桥梁。

    热心公益回馈社会传佳话郭攀奇是个热心肠,村里的残疾人工作,他基本上都会帮忙。后来,他被推选为村里的残疾人专管员,对残疾人的政策进行宣传。当上了专管员后,郭攀奇认真负责,主动发挥专管员和残疾人之间的桥梁作用。

    “因为大家都是残疾人,所以比较有共同语言,在政策宣传等方面比较容易交流。”郭攀奇说,是残联和村民信任我,所以我一定要做好这份工作。

    残疾人体检、有新的政策要宣传、有残疾人的文体活动要组织……郭攀奇总是拖着不便的身体挨家挨户地走。有时候腿疼了,他就在半路歇一会儿,但是从未耽误过一件事,总是第一时间把工作做好。市残联要召开培训会,郭攀奇就开上自己的车,义务拉着村里的残疾人到城里学习;村里有行动不便的,他到市残联申请轮椅并送到家中,为残疾人提供方便……他还动员有能力的残疾人种植芦笋,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上门帮助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难题,手把手教他们收割芦笋。每当客商上门收购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拉着客商优先到残疾人的地头收购,部分残疾人渐渐地走出了贫困的生活状态,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水平,也渐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范韶华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