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
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古老的磨盘,一男一女两个小少年,小男孩在弯腰用力地推动着碾子,小姑娘手拿笤帚往里扫着磨盘上的谷物,磨盘下面3只鸡围在一起觅食,旁边坐着一位妇女,一手抱着吃奶的孩子,一手拿着筛子在柳条筐里筛米;一位收工回家的老大爷,右手扶着肩头的农具,左手牵着一头牛……人物栩栩如生,场景活灵活现。3月27日,市群艺馆举办了一场个人雕塑展,70余件形态各异、题材鲜活的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众多雕塑艺术爱好者的推崇。一个作品,一段记忆,一个故事。在展品前,参展者或仔细观摩、交流心得,或拿出相机拍照、以作留念,在大家为雕塑作品啧啧赞叹时,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些作品竟出自一位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这位可敬的作者名叫王平。
手指画家宋希祥在反复看完这些雕塑作品后感慨地说:“从王平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之根在深山,他的艺术灵感来自于生活,他把对永和的情、对生活的爱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中,加入奇思妙想,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精神作品。”
从太原、西安、北京等地赶来的王平同学在看到他今天的精神面貌和成就后,激动、欣慰的心情溢于言表。王平何以能创作出如此精妙的艺术作品,他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3月31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市区花果街中段的王平雕塑坊去探寻。
刚跨进门,就看见王平在楼梯底下面积不大的工作间专心致志地雕琢着,他说这是在为过几天去福建莆田参加“艺鼎杯”木雕精英邀请赛做准备。听明记者来意后,王平放下手头儿的工作,拍掉身上的木屑,深呼了一口气,陷入了对过往的回忆。
自幼喜好文艺 不幸梦碎塌方
“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就照着课本上的插图学着画,结果同学们看到后都不相信是我画的。”回忆起美好的童年往事,王平打开话匣子。
1956年,王平出生在洪洞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因父母工作调动,还不记事时便跟着双亲来到永和县生活。学生时代的王平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唱歌、跳舞、画画可谓样样精通,只要学校组织文艺活动,都能看到王平的身影。尤其在绘画方面,由他设计制作、版面插图的黑板报、画报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好,常常在学校的评比中获奖,其他班级的老师经常带着学生来观摩,这也让带他的班主任老师引以为豪。慢慢的,王平从绘画中找到了自信。
正当他对未来满怀憧憬时,不幸发生了。1973年,王平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他不幸受伤、双腿致残。那一年,他才17岁。
两年时间的辗转治疗未能痊愈,让王平心里明白,塌方中那激流般倾泻而下的沉重土块无情地剥夺了他自由行走的权力。对于这个结果,年轻的王平很难接受,轻生的念头一度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我当时未了的心愿就是能和昔日好友告个别,对曾经帮助过我的人道声谢,但由于那个年代通讯工具的不发达,这个心愿未能了却,所以才一直支撑着我活了下来。”谈及不幸的遭遇,王平异常平淡。
在接受治疗期间,王平从未放弃对绘画的追求。“大姐每个月发了工资都会给我5元钱,我拿这钱订了《美术杂志》。纸张、笔、教材,不管画什么,都得花钱,我舍不得,就用家里买东西留下的包装纸、看过的报纸画,所有能用的都用上。偶尔买张宣纸,在上面画画都是小心翼翼的。”当得知文化宫要开办美术学习班,王平第一时间赶去报名,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的成绩提高很快。
“学习班开办了多少届,我就参加了多少届,不管是素描、色彩,我当时在班里都是最好的。”然而,梦想终究是要回归现实的,不愿总这么拖累家人的王平决定暂时“搁浅”梦想,能自力更生是他首先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不忍拖累家人 只身外出谋生
王平选择了给人照相这份职业。在读完薄薄的一本《怎样学照相》后,他瞒着家人偷偷向朋友借了200元钱,又撒谎说帮朋友的忙,“糊弄”爸爸给他托人找关系买了一架海鸥4A照相机,才向家人“摊牌”:我要出去照相挣钱。
王平的决定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母亲,极力反对。“不能去,就你这样,出去还不得饿死。”一通臭骂后,照相机被没收锁进了大衣柜。认死理的王平没有死心,一个月后,趁放松警惕的妈妈将钥匙落在家里的机会,他偷出照相机,然后不动声色地等到半夜家人都熟睡之际,悄悄地摇着轮椅离家出走了。
王平先是来到洪洞县曲亭镇,摇着轮椅走村串户,试着先给村里人照相。“当时一盒相纸25元,单买一张3毛,我就先买了3张相纸和两个简装胶卷,在照相馆问别人把用剩下的墨纸和胶卷轴要下。”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次他就挣了几十元。
这下,王平给了表妹10元钱,托她去临汾再买10张相纸和3个胶卷。“表妹从来没有装过面值这么大的钱外出,刚开始都不敢一个人去。”王平笑笑说道,“这次的10张相纸,我挣了100多元,待再次购买好胶卷后,我就到了洪洞广胜寺去照相。”
王平先是在广胜寺附近一个曾经养马的马棚里安下身,每天一早便起身前往广胜寺照相。“起初不好意思问游客,就拿上几张照片和几个镜框,放在那里等人来问。”慢慢的,王平不仅打开心结,主动上前询问游客,照相时加之对构图、角度、用光等美学方面的基础,一时间成为同行里照的最好的,一天下来,一个人拍的照片比其他几个人拍的加起来都要多,同行们经常调侃道:“咱们把他车子推上去扔了吧。”
如果说,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那么对于王平来说,其艰辛程度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身体的原因,别人轻而易举能解决的问题,他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代价。但他从不服输,从不畏难。从广胜寺到临汾,行程六七十里,他硬是手摇轮椅,历时一天独立行走。从住地到摄影棚要经过一个陡坡,他每天要歇几歇,努力“攀爬”,从不让别人帮自己一把,他说,别人可以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除了精湛的照相技术外,王平认真负责的态度、诚信经营的理念也赢得人心。一次,一位东北人来广胜寺时在王平这儿照了一张相,本来第二天冲洗出来后要给对方邮寄过去,但不知什么原因,照片在冲洗时坏掉了,王平就根据当时留下的地址寄了8角钱过去。几年之后,这位东北人又专程来广胜寺旅游,见王平还在此照相,硬是让他给自己补照了一张相片。
除了前来旅游的游客,附近焦化厂的工人也闻讯前来照证件照、全家福,不用再往县城里跑了。王平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决定稳定下来,在附近村里租了间房子安营扎寨。
春节期间,是王平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假期下来,赚的钱是全年收入的一半。“九几年那会儿,光大年初一这一天就能挣两三千块钱,忙得连钱都顾不上收,专门把表弟、表妹叫来帮忙收钱、取照片,我只管开票和照相。”尽管收入有了保障、生活有了着落,但对绘画的梦想王平一直藏于心底。
始终不忘初心 执著追求梦想
“我当初照相的目的就是为了挣了钱再去画画。”他坦言。
虽说靠照相技术挣了些钱,但王平深知,在自己的心里久久难以割舍的还是对绘画的痴爱。照相期间,他从未放弃绘画梦,闲暇之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拿起画笔勾勾画画。
“每天醒来内心都是矛盾的,期盼着下雨,这样就可以在家安心画画了,但是又意味着不能出摊挣钱了。”挣钱和画画、生活和梦想,这两者犹如鱼和熊掌般,让王平觉得不可兼得。
有一次,在广胜寺山下等人照相时,他看到一位天津美院的老教授带着一伙儿学生上山写生。他抱着自己的自画像在门口足足等了3个小时,等老教授出来时,画像已经模糊了。王平连夜又重画了一张,第二天拿去叫老教授指导,他的执著深深打动了老教授。事后,那位老教授送了他很多画稿供他临摹,返回学校后,还给他寄来了自己出版的美术书籍。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平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小小的规划:我要挣钱,挣够钱,就可以坐下来安心画画了。
然而,生活又给他开了第二次玩笑。1984年夏天,听翼城一中年男子说养殖蚯蚓挣钱,王平决定给平日经常帮他的表叔找个挣钱的活儿。他将自己两年来辛苦积攒的4000元血汗钱悉数掏出,又借了2000元钱全部用来购买蚯蚓幼虫。但他没料到的是,蚯蚓养了才20天,那名男子忽然失踪了。面对找上门来的债主,王平意识到自己上了当,他推着轮椅四处去讨债、打官司。
那段时间,债台高筑的焦虑时时困扰着他。有一天,百般无聊的他无意中在柴火堆看到一块造型奇特的树根,忍不住拿在手中仔细把玩,就在此时,他忽然发现这块树根居然很像一只狐狸。于是,找了把小刀随意削削刻刻,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狐狸就出现在他面前。
从此,照相之余,他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各种树根、木块,在柴堆里找、在路边找,他还为此特意购置了锉子、凿子、做版画用的木刻刀。不知不觉中竟雕出了近百件作品,堆了大半炕。而此时,他的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根雕了,他开始利用自己多年的美学基础搞起了雕塑创作。
由于对雕塑的痴迷,2004年,年收入比普通工薪阶层还要高的王平决定放下照相工作,回临汾专心做雕塑,完成他心底潜心追寻的梦。为了增强雕塑的立体造型能力,王平从泥塑认认真真做起,从传统艺术、民间工艺等艺术中汲取营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自己充电。除了木雕外,他还涉猎泥塑、石雕、铜铸等多种材质的雕塑创作,乐此不疲、如痴如醉。
雕塑的创作和制作与之前的照相相比,收入反差很大。“既然选择了追梦,咬紧牙关也要撑到底。”王平表示。
历尽磨难不言苦 矢志追求终梦圆
工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王平的作品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获“百花奖”银奖;2014年,作品入选首届中国南通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5年,作品获山西工艺美术“神工杯”金奖……一件件荣誉的背后,王平付出的是多于常人数倍的艰辛。
特别是2012年,王平参加了福建莆田第四届“艺鼎杯”木雕个人赛,这是一次全国性的现场大赛,本想着去看看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雕塑家的创作手法,但因为身体原因,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成为王平面临的最大难题。“一连10天的比赛过程中,我不敢有片刻休息。别人吃完饭去休息了,我就赶紧回到场馆内雕刻,离规定的时间越来越近,我的作品还没有完成,很多参赛者过来看时,都很担心我完不成作品,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作品才出炉。”那一次,王平创作的雕塑作品《生·师·门》一举获得银奖。
他告诉记者,《生·师·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一位老师用自己的身躯和脊梁,为几名学生撑起一片生存的空间。《生·师·门》即学生、老师和门,“门”既是生门,又是师门;“生门”,学生的门,生命的门,“师门”,老师的门,生死存亡的门。这个想法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就有了,但是一直不敢轻易下手雕刻,生怕做不好。这次来参加“艺鼎杯”比赛,他感觉时机成熟,就把蕴藏在心中多年的想法用雕刻作品表达出来。但像他这种“草根”雕刻手,根本不敢奢望与全国各地大师们争高低,只想通过现场比赛,向真正的雕刻行家学习。可不少雕刻行家给予了这件作品极高的评价:《生·师·门》作品采用大刀阔斧的手法,只打胚不修光,似国画中的小写意;衣纹、人物以较写实、粗狂的刀痕体现刚劲和动感;景物部分圆刀、平刀交错使用,使废墟更有真实感,作品思想内容让人感到震撼。
其实,在王平的雕塑作品中,像《生·师·门》这样写实的作品还有很多,《娃在城里》《黄土高坡》《同顺店圪豁子回忆》等诸多作品,叫人一看就有感而发、产生共鸣。
在根雕的过程中王平渐渐发现,“全的未必美,缺的也未必丑,神奇仿佛就介于似与不似之间。”面对一块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他常把创作重点放在如何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一枝一须、一洞一疤,在他眼中都具有天然的特点和神韵,他巧用心思、因材施艺、慎重取舍,然后雕琢、磨制,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是王平的创作心得,亦是他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短评
路在脚下 梦在蓝天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当灾难到来时,是一蹶不振,听天由命,还是奋起抗争,寻找生路?不同的态度,不同的选择,势必会成就不同的人生。我们的主人翁王平显然属于后者,命运虽然夺走他健全的肢体,却无法剥夺他的梦想,在逐梦的道路上,他矢志不渝,永不放弃。
他自强不息,拖着残缺的身体,自谋职业。精湛技艺使他找到用武之地,诚信经营帮他赢得人心,赢得市场。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无论多大困难都要设法自己克服。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也练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斗志,为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心态阳光,相信人间真情,相信好人常在,虽然生活中屡屡受骗,但当有人向他求助时,依然要伸手相帮,他认为,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一心向善,生活自然会充满阳光。
他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当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时,毅然放弃已入佳境、收获颇丰的摄影,投身绘画、雕塑艺术,并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坚强的意志,阳光的心态,执著的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三大保证!
路在脚下,梦在蓝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当有人为求职无门而哀叹,为命运不公而抱怨时,请看看王平的创业故事,想想他的多舛人生,还有什么不可克服的?!
记者 卢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