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曹文敏:半生呐喊走风尘 传道授业不忘初心

2016-04-20 10:49: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身材瘦小、头发花白,这是襄汾县原文联主席、76岁的襄汾文化名人曹文敏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只要他开口说话,矍铄的精神、言语间满满的正能量和对传统文化的挚爱,让人瞬间忘记他的外貌而被他的激情所吸引。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头儿,一个热爱文化宣传的老头儿,一个离而不休、古稀之年仍然奔走于学校、农村、各乡镇和单位、甚至看守所,言传身教,深耕传播传统文化土壤的可敬、可爱老人。他用满腔的热忱和执著演绎着一个文化思想宣传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故事,并且仍在继续着。

  今年正月,曹文敏一直“宅”在家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让他思索于心,久久难平。深藏于心,外化于行,他决定搜集整理退休15载30余万字道德文化教育讲稿,编写《传统文化精华与社会热点100讲》。

  翻着这本《传统文化精华与社会热点100讲》的草稿,字里行间都在悄然记录着他退休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所思所为;一句一言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对宣传文化思想,尤其是宣传传统文化那种至真至诚的情感。

  以身传道,我以我身育家风。他收集整理了许多有关孝道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谣、民间俗语、笑话故事等,自编出版《当代孝经》,讲孝经、颂孝道,被誉为“襄汾讲孝第一人”。他更亲身行孝道,70多岁时,依然推着三轮车,带着90多岁的母亲逛集会,在当地被传为美谈佳话;母亲生日,彩衣娱亲,博母一笑,被称为“当代老莱子”;母亲卧床,喂吃喂喝,倒屎倒尿,梳头洗脚,擦洗身体,直至老母亲94岁高龄去世,未有一句怨言。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妻子相夫教子,婆媳和睦相处,晚辈们尊老敬老,全家人生活美满、和谐幸福,被临汾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2009年,他被中央文明委授予“中国好人(孝老爱亲)”荣誉称号。

  以行传道,我以我行感世人。10余年来,曹文敏以一个老文化人的担当,不断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县看守所等地,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他的“修齐治平”之道,其中尤以孝道为重。“传统文化是个宝,修身养德离不了。建国为民,教育为先。退休这十几年,我曾去学校给孩子们讲孝道、讲文明礼貌,有家长给我说,孩子听了以后懂事了不少;我也去县看守所给服刑的那些人讲敬畏、讲善心,他们听了以后,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看到有些人还流泪了。”曹文敏说。

  多年来,曹文敏在传播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汲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智慧,并将它们融入到当下的社会热点中,不遗余力地实现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曹文敏结合现代意识和西方理念,对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思考。“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性冷漠、宗教狂、恐怖主义等负面情绪让我觉得很可怕,必须重视起来,怎么扭转这种情绪,那就还得去传统文化里面找,我们的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比如说反恐,就应从意识形态根源入手,大力弘扬善心,大力宣传国学文化、仁爱之道,铲除产生暴恐分子或邪教的思想根源,这叫治本,本固而国安。”曹文敏说。

  以笔传道,我以我笔传佳音。“传统文化是个宝,治国理政缺不了。冷眼看世界,度势发热言。这是我写《传统文化精华与社会热点100讲》的又一初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退休了,我不下棋、不打扑克、不打麻将,不跳舞、不上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写文章,传播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党中央是这样号召的,我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听到我的声音,看到我的热言,让更多的人回归到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来。”曹文敏说道。

  为了实现这一心愿,他笔耕不辍。退休后,先后出版了《袖珍院笔札》《袖珍院情缘》《龙乡陶寺》《老八路冯作揖》《临汾景观文化汾城古十六景》与《临汾景观文化襄陵古十景》《点亮人生演讲录》等十几部作品,每年还要参加全国老年学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年年获奖参加年会;还先后为秦业生、贾德祥等60余位老有所为的老同志撰稿,在各级书刊发表……

  十几年岁月倏忽而过,蓦然回首,笔下的文字已在数百万言以上。

  光阴似箭,不忘初心。今已满头银发的他,依然身体力行,讲述着他布道的故事。退休时的那一首小诗——半生呐喊走风尘,乌沙于我若浮云;余年尚有动嘴力,矢志为党吐清音。始终在激励着他,鼓励着他。“这辈子生命不息呐喊不止。”曹文敏如是说。(焦玉龙 贾安妮)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