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被大家戏称为“大傻”,原因有二:一是长相酷似香港影星“大傻”成奎安;二是做人厚道、做事踏实、工作尽心,一心付出不图回报,只求心安理得,大家觉得他“特傻”。今年3月,他获得第三届市直机关“十佳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他就是市农委果桑站司机景会明。
同行说他“爱车如命”
从小,景会明就特别喜欢车。1986年12月,他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汽车修理兵。
“干啥就钻啥!”在部队时,景会明勤快好学、苦练本领,专业技术能力突飞猛进。各式车辆精通熟练,修理起来得心应手,一时成了同行里的佼佼者。一次,参加全军技术大比武时,因晚上住帐篷、打地铺,他的腰部不慎受风着凉,贴上膏药忍疼痛参加比赛,最终取得了预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1年,景会明转业到地方,成了市农委果桑站的一名专业司机。环境变了,但景会明的军人作风没有变,“爱车如命”的职业习惯没有变。十几年来,他保养车辆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坚持勤检查、勤清洁、勤维护、勤保养,使车辆时时处于待命下的良好状态,创下了安全行车40万公里的纪录。
出于职业习惯,“爱车如命”的景会明遇见别人的车子出了状况或毛病,也会凑上前去一探究竟,甚至会亲自动手帮忙解决问题。
一次到乡宁下乡时,他看见一私家车主正在给汽车换轮胎,可由于千斤顶跑气,无法将车子支撑起来,着急得直冒汗。景会明二话没说,从车里拿出工具,主动帮私家车主顶车、卸胎、换胎,私家车主连连感谢。
还有一次,一辆汽车在山路上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主急得团团转。开车经过的景会明发现后,主动停下车子,查看分析原因,凭经验判断原来是油泵坏了,只要换个新油泵就可。可当时又买不下油泵,无奈之下,景会明想了个应急的办法:以油壶代替油泵,靠压力给汽车供油。他让车主买来个油壶,将盛满油的油壶放在车的高处,取来一条细管子将一头插进油壶,用嘴从另一头吸气,将汽油引出来,并把这头插到车的进油处固定好。随后,那位车主发动汽车,慢慢地将车开走了。看着远去的汽车,景会明心里很是欣慰。
同事说他“乐于奉献”
在市农委,提起景会明的为人,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
“脏活累活我来干。”这是景会明的口头禅。到果树站工作后,每天7:30,景会明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擦桌子、扫地、拖地板,隔三差五还会清洁一次楼道里的厕所,忙完这些之后才去保洁车辆。类似简单无聊的事情,他做得极其认真,一干就是十几个春夏秋冬。
“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心里会觉得很舒坦。”景会明做好事从来不图回报,不讲条件,只求心安理得。2013年夏天,站上一名同事身患重病,长期住院治疗使这个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帮同事渡过难关,景会明第一时间赶到家中,将1万元钱送到病人家属的手上。在景会明的提议下,单位同事又组织为患病同事募捐,他捐了500元钱。
多年来,他先后参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金秋助学、项目扶贫等捐款助学活动,以实际行动表达一份爱心。2008年汶川地震后,党组织号召党员交纳特殊党费,作为普通党员的他二话没说,拿出1000元特殊党费交给了党支部。
每次当景会明路过市区鼓楼广场旁边的采血车,工作人员便会主动跟他打招呼,因为自2002年第一次献血起,他每年都会来无偿献血,已成为这儿的常客。10多年间,他累计献血达4400cc,相当于一个55公斤重的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总量。
2013年,景会明再次来到采血车献血时,无意中看到临汾红十字会正在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当即就填写了志愿捐献书,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随时准备为有需要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已成为他今后更高的精神追求。
农民说他“懂得农业”
当年,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时,景会明有农业和林业两个部门可供选择,出身农家的他出于对农业的热爱,毅然选择了前者。
选择了农业意味着付出。作为农业部门的司机,上山下乡是家常便饭,吃苦受累无人能及。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只要有出车任务,景会明都会把家里的大小事全部放下,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数九寒天、酷暑盛夏,都能看到他开车下乡奔波的身影;无论是阳光工程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现场,还是外出推介调研,他都保证准时到位,安全驶达;无论是东西两山的山庄窝铺,还是平川县市的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下乡送服务的足迹。寒来暑往、春夏更迭,他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小景,多会儿来的?到家里吃了饭再走。”如今,到了一些乡村,景会明老远就听到熟悉的问候声,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常年下乡,他与不少农民都成了朋友。
跑得多了,见识广了。景会明除做好司机的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利用下乡的机会,通过发生在身边的致富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农民,帮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种田意识,加快增收致富步伐。
在翼城下乡时,他听到有几个村民坐在一起说党的惠民政策还不够好等闲话。一旁的景会明当即反驳:“以前,农民种粮得纳税,如今不但不纳税,还给你补贴钱,你敢说是党的政策不好吗?”随即,他又反问:“你敢说,你们村里人没有靠种苹果发家致富的人吗?”其中有一村民回答:“村里有几户种苹果发了财了!”他借机因势利导:“不能说是党的富民政策不够好,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干哩!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好日子都是靠辛苦劳作换来的。”几句话,说得那几个村民哑口无言。
看到有的果农对疏花疏果不当回事,景会明就告诉他们:同样是种苹果,疏花疏果搞得好的果园,产下的全是精品果,市场上按个卖,销路好,价格高;不重视疏花疏果的园子,生产的全是商品果,论斤卖了,还不受市场欢迎。同样一亩地,两者的效益差得远了。你说哪个划算?
没有生僻难懂的专业术语,没有复杂难记的技术数字,景会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农民交流、沟通,让他们听得懂、学得来,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付诸行动。
记者 田青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