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肖珠:头顶生意成就创业梦想

2016-05-04 10:13: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导读:“每当客人戴上我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假发时,脸上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是我坚持做这一行的动力。”说这话的时候,肖珠轻轻抚摩着刚制作完成的一个假发套,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兴奋。

  今年62岁的肖珠,出身于理发世家,一直从事理发行业。然而,他不甘平庸,不愿意一辈子只作一个理发匠。

  于是,他独辟蹊径,自学成才,掌握了仿真皮植发制作技术,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终于将假发做成了产业。

  1继承祖业 掌握理发手艺

  肖珠是长治市长子县人。众所周知,长子县被称为“理发之乡”,当地有源远流长的理发传统,许多长子人凭借精湛的理发手艺,在全省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肖珠出生于理发世家,是肖家理发第三代传承人。“我爷爷在清朝末年时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给人理发。”肖珠说,那时人们还留着大辫子,只剃额头前的一块头发,主要以编辫子、剃须为主,由于爷爷的手艺较好,在当地很有名气。

  肖珠的父亲肖仁达也曾挑着担子四处奔波,但走的地方更广,安泽、古县、浮山、洪洞等地都有他的脚步。凭借着精湛的手艺,肖珠的父亲被原东风理发店看中,成了一名驻店理发师。

  在肖珠的记忆中,父亲给客人理发时,他就在边上 玩耍,耳濡目染,他对理发也产生了兴趣。16岁那年,肖珠拜师学习理发。

  “拜师学理发也有规矩,虽然父亲手艺好,但在我们这行不允许儿子跟着父亲学艺。”因此,肖珠便拜宋拴柱(肖珠爷爷的徒弟)为师,师傅对他的管教很严。要掌握好理发技术,必须练好基本功。”肖珠解释,两只胳膊抬起架平,一练就是半个多小时,要求理发、刮脸时只能手腕动,胳膊不能动,所有功夫全在手腕上,手腕坚决不能抖。

  一般来讲,学徒必须坚持3个月,但肖珠学习了17天就上岗了。“刚开始,手艺不是太高,理不成样子,还需要师傅帮忙修理。”

  经过三四个月的历练,肖珠终于掌握了理发的全部要领,从学徒工转正,正式上手给顾客理发。

  2 卖房凑钱 苦学假发制作

  肖珠在东风理发店坚持工作了几年后,又到临汾纺织厂干了两年。几经辗转后,肖珠自己经营了一家理发店,属于临汾最早的私营理发店之一。靠着自学,他还掌握了烫发等技术。

  对理发事业执著的肖珠,先后搞了多次培训班,指导不少人学会了理发和美容。

  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去北京,肖珠发现京城有好多年轻人戴着假发。他心想,假发是否可以在临汾推广。一直到2001年,肖珠狠下心来,决定转型做假发,他先后到西安、北京、山东等地考察取经。

  然而,出于技术保护,他所考察的厂家只提供一些样品,都不愿意公开核心制作技术。无奈之下,好钻研的肖珠只好自己琢磨,为此他专门拿着材料到山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找教授进行材料分析,到胶厂请教专家。他还亲手将橡皮手套熬化试验,希望能尽快掌握头套制作技术。

  一次,肖珠到外地一家假发套制作车间取经,只看到一个烤箱和成品,并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肖珠坦言,当时确实有点失望,感觉想做点事竟这么难,但他并没放弃,返回制作车间,反复查看后终于弄明白了制作程序,但是制作原料依然是个谜。就在他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一块边角料,地上还散落着已经撕毁了的商标,有心的肖珠记下了原料名,终于在当地找到了制作原料。

  回来后,经过多次试验,肖珠终于掌握了制作技术。之后,他又先后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学院求教,掌握了勾头发技术。

  由于工艺较为复杂,光毛发加工过程中脱鳞、染色就有十多道工序,肖珠在工作室里没日没夜反复试验,经过两年的摸索,终于掌握了仿真皮植发全部制作技术。

  虽然学到了技术,但缺乏资金,肖珠不得不卖了房子,凑钱开发产品,自己决定做的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看到肖珠如此执著,家人只好支持他的选择。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肖珠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他制作的假头套也被越来越多的顾客认可,在行业中有很好的口碑,同时也弥补了我市在该行业的空白。

  现在肖珠制作的仿真皮植发头套不仅针对脱发、秃发和伤残缺发人士,还为各类需求者私人订制,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

  由于肖珠仿真皮植发头套制作手艺精湛,他还多次为我市眉户剧团提供发型造型,《土坑上的女人》《雷雨》《李红海》等多个剧目的演员的剧照发型都由肖珠设计提供。此外,他还为《我和我的传奇奶奶》等多部电视剧的主演提供真发产品造型。

  回顾自己多年艰辛的创业之路,肖珠说:刚开始只是爱好,现在发现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更坚定了我要将这份事业坚持到底的决心。”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