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抒写人间大爱
——记大宁县疾控中心信息科职工冯文珍
临汾新闻网讯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大宁县疾控中心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职工——冯文珍,六年来无怨无悔悉心照料卧病在床的公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有关她孝亲敬老的故事在大宁县被人们传为佳话。
1992年10月,冯文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为程家的一员,丈夫家是一个由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叔子等组成的大家庭。刚进门,公公、婆婆有事外出,把5岁的儿子给刚过门的媳妇丢下,一走就是一月半载,好心的文珍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送他上学、为他洗衣做饭。公婆的厚慈仁爱,小叔子、小姑子的调皮可爱,给文珍带来了无比的幸福和温暖,她决心要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
人常说,闺女是妈的贴身小棉袄,冯文珍却成为公公、婆婆的贴身小棉袄。提起她,单位领导和同事、邻里亲友有口皆碑。2010年4月,63岁的公公突发脑梗塞、脑萎缩住进了医院,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本来宁静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在家一向做主的公公住院后,全家人不知所措,只知道抹眼泪,婆婆一时没了主意,公公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正在经历着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由于丈夫经营一辆大货车,常年在外跑运输,小叔子和小姑子也不在身边,冯文珍默默暗下决心:要更多地承担起孝敬公婆、照顾家庭的重任。于是,她每天单位、医院、家庭三点一线地奔波,全力以赴照顾病人。经过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公公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成了植物人。公公出院后,冯文珍端屎倒尿,洗衣做饭,忙里忙外,婆婆看着儿媳累得实在够呛,主动要求分担一些家务,被冯文珍婉言拒绝:“妈,您就指挥我们干活,别把您再累坏了,一家人可怎么办啊。”
春去秋来六个年头,冯文珍一如既往,以女人特有的细心,把全家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对常年卧床不起、身体还时常出现褥疮的公公更是体贴入微,不曾嫌弃,每次回到家她都要用温水给公公擦洗身体、洗尿布、按摩、热敷、上药,天天端饭端水,精心呵护,像喂婴儿似的一勺一勺地喂他吃饭,一口一口地喂他喝水,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不管多苦多累,护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老人寂寞时就利用下班时间推出户外去晒太阳,听音乐,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2015年10月,冯文珍公公的病又犯了,昏迷不醒,滴水不进,医生说让准备后事。冯文珍买了婴儿吃的米粉、奶粉、芝麻糊等营养品,用注射器一点一滴地给公公往嘴里灌,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终于醒了,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爸爸,你是咱家的一块宝,可不要丢下我们。”孝顺的冯文珍用爱心使公公精神状态一天一天的好起来,街坊邻居都说:“如果没有文珍真诚至深的孝心、爱心,老人怎么能过上这么幸福的晚年生活。”
公公每年两次住院治疗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不小的负担,6年间花费了冯文珍3万多元的医药费,她说:“只要老人身体好了就比啥都强。”家里不管大事小事,婆婆第一个想到的就这个好媳妇,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雨天还是雪天,随叫随到,感动得婆婆逢人就说:“文珍就和我的亲闺女一样。”
冯文珍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与兄妹之间、妯娌之间和谐相处,使这个大家庭和睦幸福,左邻右舍都十分羡慕。在她长期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也懂得了孝敬老人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让爷爷享用。在公婆眼里,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儿女眼中,她是一个善良、聪慧的母亲。
冯文珍是个热心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照顾好自家老人,还对乡邻也是有难必帮,村里不管谁家有事需要帮助,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邻里之间有点小矛盾纠纷,她就主动去帮忙调解直至和好为止。在她的影响下,左邻右舍们都相处的十分和睦,亲如一家,成为一个文明小区。她用点点滴滴、可亲可敬的孝行、善行,书写着孝亲敬老的新篇章,感动着周围的人们。(侯耀强 刘磊 杨瑛)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