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特色的酒庄酒:记戎子酒庄董事长张文泉

2016-07-18 09:5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做中国特色的酒庄酒

——记山西戎子酒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泉

  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成熟度逐渐上升,葡萄酒消费越来越趋于向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区集中。越来越多的曝光率,显现了国产葡萄酒广阔的市场前景。一些企业老板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讲述着中国葡萄酒的故事。身家过亿的乡宁“煤老板”,现任山西戎子酒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张文泉便是其中之一。

  张文泉行事作风非常低调,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他投资的地点和行业都稳定在乡宁的煤炭产业,在周围许多人看来,大费周折搞一个酒庄“不像他会干的事儿”,这个“界”跨得也太大了。面对质疑,张文泉心无波澜,丰富的人生经历、打拼中的艰辛磨砺使他能够耐得住这份寂寞,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2005年,根据国家提出的新能源建设目标,山西的一些民营企业家们开始了新思索,张文泉就一直在积极地寻找惠及农民的绿色产业。当问及为什么选择种植葡萄的问题时,张文泉思索了一会儿说:“想做成一件事就应该有一种情怀。一个人富裕了,不能只贪图自己的享受,而应该回馈家乡,造福社会。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思考,怎么让乡亲们都富起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修路、盖楼、建学校就算是小康吗?我觉得,如果没有产业带动,老百姓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终归不能算是小康社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文泉了解到,山西的黄土层十分适合种植酿酒葡萄。这个信息在他心中牢牢地扎了根。不久,满怀热情的张文泉拜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副院长沈忠勋,岂料刚一说出想法,就被泼了一头冷水。有着多年经验的沈忠勋对这个鲁莽的“企业家”提出了三个问题,希望张文泉能知难而退:“你了解葡萄酒吗?你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吗?做葡萄酒回报周期很长,你能够耐得住寂寞吗?”这几个问题提出来,张文泉确实是冷静了不少。早期他只是想搞清楚这里能否种葡萄,现在看来,创立一个葡萄酒品牌,绝非易事。但是,戛然止步不是张文泉的性格,通过多方的考察和学习,他知道葡萄酒产业需要大量投入资金和时间,虽然在全国酒庄概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民营企业真正能够做起来,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却只有寥寥几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张文泉依然抱着“上下而求索”的决心。他多方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当地30年的气象资料,发现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都适宜酿酒葡萄的种植。沈忠勋第一次给出结论:山西临汾吉县到乡宁县交界处是一个很好的小产区,平均年降雨量在500毫米—570毫米。昼夜温差在12℃~20℃,非常有利于糖分的积累。这个结论,像是一个“信号弹”,加快了张文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信心与动力。

  2007年,张文泉决定在乡宁城北塬试种植葡萄,通过种植发现效果不错,张文泉就决定修建水库、集水池、旱井,花费1000多万元建立起来以后,以前这个区域的百姓饮水主要靠雨水,现在不仅葡萄基地的灌溉问题解决了,还彻底解决了6个村上万人的饮水问题。

  然而,酒庄建设绝非只有开发空地、增盖配套设施这般简单,除了生产所需的厂房、种植的葡萄园外,更重要的是把握住酒庄灵魂的所在——酒庄的主题建筑。主题建筑决定了酒庄风格,内在文化。张文泉决定去实地考察一些成型的酒庄,来为自己的品牌做参考。考察过后,他与团队最终决定要在建筑设计风格中充分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酒庄自始至终要坚持做民族特色,我们不去和欧洲对比,而要努力做到能充分体现中国风格的葡萄酒。”张文泉表示,未来戎子酒庄的市场定位于中高端,而高端酒的存在,并不是被炒作出来,而是实打实地用品质与实力来说话。

  十年磨一剑。自2007年戎子酒庄开始种植葡萄以来,当地的葡萄种植者已经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农户每亩每年平均净收益达到数千元。站在山西戎子酒庄农业生态科技园规划实景图前,张文泉前满怀憧憬地说:“我们将会逐步开发3万亩葡萄种植园,只要能把葡萄管理好,就能至少产生50年的效益。这是个长远的、惠及几代人的绿色事业。今后,我们还会把葡萄酒基地、民俗文化、传统书院以及当地的原始森林资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