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张立文:救护25年 我敬畏生命升华了价值

2016-07-20 10:18: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今天,我们主要针对透水事故救援开展学习,在对溺水人员进行抢救的同时,救援人员也要正确地掌握互救、自救措施……”7月8日,应急救援中心二中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张立文正在做培训授课。

  作为抢险救灾一线的基层指战员,张立文深知每一次抢险救援方案和现场技术措施的制订都关系着救援任务的成败,也直接关系着救援人员和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2014年,蒲县的一座私营煤矿遇到安全技术难题,张立文带领队员佩戴呼吸器侦查完现场,确定井下巷道瓦斯超限,浓度高达15%以上,而现场又不敢轻易使用锤子、斧子等工具,为解除危机,张立文制订方案,在巷道窒息区分段设立风障,以此调整巷道的风流和风量,分区域逐步排除瓦斯。方案确定后,张立文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佩戴着呼吸器在现场作业长达两小时,最终成功解除了私营煤矿的安全隐患。

  本着“安全施救、科学施救”的理念,张立文力争打造“学习型”二中队,他带领队员反复研习《煤矿救护规程》《矿山灾变事故处理原则》等专业知识,多渠道学习先进的救援理念、救援经验和技术知识,开展先进带后进、老队员带新队员活动,带领业务骨干走上讲台,讲理论、讲战术、讲案例,耐心传教,释疑解惑,为的是队员在应急事故处理中万无一失。

  尽管在日常学习训练中,张立文严格把关队员的业务理论、体能训练、技术操作,但在危机前线,张立文依然冲锋陷阵在最一线,将队员留在安全基地。25年的救护工作,最危险的是2007年针对蒲邓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实施的现场救援。当时,张立文所在的二中队肩负着现场侦查的重任,考虑到中队都是年轻队员,实战经验少,且现场巷道情况复杂侦查难度大。身为党员的张立文,亲自带领3名指战员身赴侦查第一线,在侦查到一条120米长的窒息区巷道和一条70米长的窒息区巷道时发现了5名遇难者,由于瓦斯爆炸,现场温度高、烟雾大、能见度低,且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按照1万ppm的一氧化碳浓度来说,在不带呼吸器的情况下,人呼吸3-5口气就会造成死亡,而当时的一氧化碳浓度高达6万ppm,危险系数特别高,扛着侦查救护重任,张立文一行4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现场侦查,及时查清实情,为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争取了时间。

  透水事故救援、森林着火救援、有害气体排放……对于张立文来说,这样的事例就是自己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5年来,他参加各类救援任务40余起;25年来,他都一马当先,用实际行动,带领队员承担起救护的重任和担当。在领导和队员眼里,张立文是救援战线的一名好指战员,然而,作为父母的儿子、爱人的丈夫、女儿的父亲,张立文却觉得,自己有愧于这些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亲人。

  2009年张立文接到矿山救护培训任务,要到晋中参加业务培训,期间,接到岳父病重的消息,贤良淑德的妻子宽慰张立文好好参加培训,家里有她照料。张立文想到自己是培训的带队负责人,应该坚持在现场便选择参加培训,不曾料想事发突然,竟没有见到岳父最后一面,而这也成为他今生的遗憾。在亲情和责任面前,张立文毅然放下亲情选择了责任。

  2014年,张立文所在的二中队在晋北区域公司组建两个救援小分队,他要负责协助矿井单位检查,进行相关救护业务,开展队员理论培训、体能技能训练等一系列事务,他坚守岗位,一个多月都不曾回家,丝毫谈不上帮家里的忙。张立文是抢险救援的铁人,是率先垂范的模范党员,但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他牺牲了小家的其乐融融,换来了企业大家庭的和谐稳定。

  从事救护工作25年,张立文时时处处以一线救援为己任,这是他作为救护工作者对天职的至高忠诚,而他坦言,在对生命的敬畏和救护工作的担当中,他也充实了自己,升华了人生价值。(李静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