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世纪80年代,一个农村青年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告别了贫瘠的土地,只身在外闯荡多年,成为拥有一家图书公司、年薪百万的“图书大亨”。而今,凭借着惠民政策的吸引和创业能力的自信,他又回到了这片故土,开启二次创业之路。
42岁,巩彩平回乡创业,立誓要做乡村的开拓者,现如今,他已成为当地返乡创业的带头人—— —霍州市南环路街道办事处东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巩彩平。
从年过百万“图书大亨”到潜心钻研芦笋培育技术的种植大户,再到雷厉风行的农业专家,在他身上究竟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
返乡创业 “图书大亨”转行种芦笋
“留母茎采收就是在一苗芦笋的主干上,留下四根到五根分叉枝就可以,要不然芦笋的养分就会过多消耗……”在霍州市南环路街道办事处东湾村大棚芦笋种植基地,巩彩平正为村民们讲授芦笋的种植技术。
2005年,巩彩平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了解到许多村民们主要靠种植玉米、小麦为生,收入十分微薄,看到许多土地撂荒,他放弃了年薪百万的“图书”生意,开启了返乡创业之路,“当初回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村民,改变以往落后的观念,为他们拓展更多的致富增收的渠道。”
一个简单的决定,巩彩平却用了11年的时间去摸索、实践。
在外漂泊多年的巩彩平,一直寻求合适的项目回乡创业。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洪洞芦笋种植项目,当时芦笋售价高、销量好,因此,巩彩平认准了芦笋种植业的潜在商机,他开始走访各地进行项目考察,决定种植芦笋,“当时一亩地一天能采摘10公斤芦笋,一公斤能卖12元,一天就能收入一百多元呢。”
看到芦笋种植的效益大,巩彩平就想带动村民种植一起致富,于是,他自掏腰包买回芦笋种子,准备大干一场。
艰辛历程 销售期撞上了金融危机
“什么是芦笋?”“怎么样种植?”“没有销量怎么办?”“赔钱了怎么办?”……面对芦笋这个新作物,村民们都持怀疑态度。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巩彩平率先流转了280亩地,带头种植芦笋,并垫资为村民育苗,提供技术服务等,让村民放心种植芦笋。
为此,巩彩平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自己投资200余万元,承包了300亩土地,从运城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实地指导,成立了霍州市兴龙芦笋专业合作社,安排村内剩余劳动力80余人。
2006年,巩彩平种下芦笋,经过两年的悉心培育,终于到了丰收之年,原本的销售热潮却偏偏碰上了金融危机,芦笋的市场价格跌为1块钱一斤,而且还要自己承担高额的运费送往收购公司。这时,村里多了许多怨言和风凉话,“你看芦笋都长成蒿草了,都卖不出去。”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巩彩平的积极性,他凭借着二十多年的经商经验,主动找市场。
北京、广州、浙江……巩彩平带着样品到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他的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好口碑,目前在多个地方备受青睐,在5月份有了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
事实证明,巩彩平的坚持是对的。于是,他又开始谋划,怎样扩大销售产量。
不忘乡情 共圆百姓致富梦
2011年,为了鼓励农村产业发展,霍州市对于建设温室大棚农户下发了优惠政策,巩彩平决定要抓住机遇。他在大张镇西张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累积投资1800万元建起了占地424亩的芦笋园区,共有40个连动式光棚,暖棚115个,走“分片种植、错季采收、周年供笋”的特色路子,既解决了我国北方秋冬季无芦笋供应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同年,成立了霍州市兴龙芦笋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60余人,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霍州市芦笋产业在巩彩平的引进、推广、示范下,如今已经发展到2200余亩,为霍州农民带来了1000余万元的收入。
一谈起未来规划,巩彩平兴致勃勃地说着:“希望各地合作社搞一个联盟,在所属领域内开一个百家店,再组织一个物联网,真正将农产品进军流通环节。同时,给我们自己的园区增加一个‘特殊’职能,将这里设为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引导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这会给村民带来更大的效益。”
从贫穷到富裕,从经济薄弱到富民强村……这些年,东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人们问及缘由,村民们总会自豪地说:“我们都靠村党支部书记巩彩平的带领……”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